盂蘭盆節(jié)的面塑與面人
落櫻花
農歷七月十五,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民間稱為“鬼節(jié)”。相傳這一天,地獄之門大開,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到世上來走走,享受人間血食。民間則普遍進行祭祖的活動。
相傳,七月十五祭祖,本意 “……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愿望。
每個民俗節(jié)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七月十五家家做面塑,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山西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
從傳統(tǒng)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jié)”,源于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靈魂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活,于是形成了七月十五蒸做面塑貢祭祖上墳的風俗。
在晉西北一帶,則有七月十五捏面人,送面人的習俗。
以原平為例,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張羅著捏面人了。特別是那些家有小孩的人家,或者是小孩的姥姥家、奶奶家,更是要預先蒸好面人,送給外甥、孫兒女。
七月十五的面塑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娃和花卉、瓜果。常見的面人形狀有:睡娃娃、爬娃娃、羅漢娃娃,大兔子,大鯉魚等,一般是男孩送羅漢娃娃,女孩送面魚、面兔,取“歡魚吉兔”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