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飲食文化(2)
萬軍郎
西安飲食的文化性
飲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陜西(尤其是西安)的飲食文化和全國各大菜系比較,文化味更強(qiáng)、更厚重。一方面,陜西(尤其是西安)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與其歷史悠久有很大關(guān)系。陜西(尤其是西安)飲食文化更多表現(xiàn)為皇室文化、帝王文化、宮廷文化和地域文化。全國很多地方的一些傳統(tǒng)吃食、民族小吃,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消失了。而陜西(尤其是西安)的大多數(shù)吃食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比如“羊肉泡”,有人說秦代就有,是秦朝的禮饌,也有人說是唐代伊斯蘭教傳入長安后才有;西安的“涼皮”早在秦朝就有;“鍋盔”饃則在周代就有,稱為“文王鍋盔”。這些吃食現(xiàn)今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依然十分普遍,依舊很受人們歡迎;宋朝的“水晶餅”如今不但在賣,而且市場越做越大;誕生于民國時期的“樊記肉夾饃”如今更是陜西的一大名吃。
在西安吃“羊肉泡”實(shí)際上是在吃陜西的歷史,品嘗西安的文化,了解西安的民俗民風(fēng)。有人開玩笑說,在西安吃“羊肉泡”,窮人能抬高自己的身價,而富人則不降低自己的身份。
陜西(尤其是西安)飲食的文化性,還體現(xiàn)在很多飲食的背后都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或者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西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大荔水盆羊肉,要和一種餅同吃,這種餅叫月牙燒餅,它的來歷和月宮里的嫦娥有關(guān)。黃桂柿子餅是西安人最喜食的小吃之一,相傳1644年李自成稱王西安后,進(jìn)軍北京。當(dāng)時,關(guān)中正逢災(zāi)荒之年,臨潼縣的老百姓就用熟透了的火晶柿子伴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餅,慰勞義軍,并讓他們帶在路上當(dāng)干糧吃,義軍在百姓的支持下,勢如破竹,一舉攻克了北京。后來,為了紀(jì)念李自成及義軍,每年柿子成熟,臨潼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烙些柿面餅吃。而關(guān)于西安人最愛吃的鍋盔饃,一種說法是武則天修乾陵時,因民工在頭盔中烙制而成,所以稱鍋盔;也有人說早在周朝就有了鍋盔,所以鍋盔又被稱為“文王鍋盔”??傊晕靼驳娘嬍澈托〕?,實(shí)際上也是在品讀西安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