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養(yǎng)男寵第一人(養(yǎng)子變丈夫史上五大荒淫公主之一)
依絲桑
沒有她,很有可能就沒有漢武大帝劉徹,她將自己的養(yǎng)子變成丈夫,開公主養(yǎng)男寵之風,她把史上第一頂“綠帽子”戴在丈夫頭上,一直到墳墓里。她是史上五大荒淫公主之一的館陶公主--劉嫖。
說起館陶公主,可能知道的人有限,但提到她的女兒,女婿,大家就知道了。她的女兒是成語“金屋藏嬌”的主角陳阿嬌,女婿是赫赫有名的漢武帝劉徹,她的父親是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母親是從平民逆襲成皇后的竇漪房,她的弟弟是寬仁大度的漢景帝劉啟。
這樣尊貴的身世,世間少有,歷經(jīng)三位皇帝,榮華不斷,她漫長的一生也是一段傳奇。
漢文帝生她時還沒當上皇帝,只是在自己的封地當代王,喜得一女,取名劉嫖。公元前180年,喜從天降,劉恒意外當上了皇帝,竇漪房成了皇后,弟弟劉啟成了太子,她也成了公主,因封地是館陶,故被稱為館陶公主。
在漢文帝三年,館陶公主嫁給世襲堂邑侯為陳午為妻,出嫁后她也經(jīng)?;貙m陪伴母后,漢文帝去世后,弟弟劉啟繼位,也就是漢景帝,父親去世,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勢力,館陶開始不斷的給弟弟進獻美人,這讓她的勢力更盛從前。
漢景帝劉啟的薄皇后一直沒孩子,因為倆人當時也是政治婚姻,也沒有感情,后來劉啟廢除了薄皇后的后位,冊立了栗姬之子劉榮為太子,為了保證自己家族的榮耀不減,她不光要當下一任皇帝的姑母,她還想自己的女兒當下一任皇后。
她到宮中暗示栗姬,想讓劉榮取自己的女兒陳阿嬌為妻,可她發(fā)現(xiàn),平時皇帝都要給她三分薄面,栗姬卻不給她面子,當場拒絕了她,被拒絕的館陶表面風清云淡,實則內(nèi)心火冒三丈,但聰明的她冷靜下來一想“栗姬如此跟她作對,如果她的兒子當上皇帝,那以后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栗姬不讓她的女兒當皇后,那她就不讓栗姬的兒子當皇帝,這個想法雖然聽起來異想天開,但她確實是做到了。作為一個長期在權力的游戲中摸爬滾打的女人,館陶可不像栗姬那樣感情用事,她敏銳的發(fā)現(xiàn)了太子劉榮的弱點。
首先太子劉榮雖是預定的法定繼承人,但對西漢王朝上下并沒有形成很大的影響,如果將來被廢,也不會有大臣反對,事后證明她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其次,太子劉榮周圍沒有形成一個勢力強大的權勢集團。最后,漢景帝沒有給劉榮委派任何實職讓他鍛煉。
這時漢景帝的另一個妃嬪王美人找到了館陶,愿意讓自己的兒子劉徹娶陳阿嬌,劉徹也承諾如果娶到表妹阿嬌,一定會建一座金屋子給她住,這就是著名的“金屋藏嬌”的典故。就這樣劉徹如愿的娶到了阿嬌,得到了館陶的支持,從此邁出了他通向王位的第一步。
為了讓女婿劉徹上位,館陶發(fā)動一切資源給弟弟劉徹吹耳邊風,果邊沒過多久,劉榮被廢,劉徹在一片推薦聲當中,被立為太子。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劉徹當上皇帝,成了千古留名的漢武大帝,不再需要姑母兼丈母娘的館陶給她鋪路。
他崇尚儒家學說,這讓尊崇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思想的館陶很反感,這讓兩人越走越遠,另外丈母娘館陶還漸漸走上了一條離譜的道路:早在丈夫還活著的時候,館陶就看上了一個年僅13歲的小男孩,叫董偃,把他留在了府中,據(jù)說自從董偃住進自己家,能當人家奶奶的館陶就各種暗示勾引,威逼利誘,直到把董偃叫上了自己的床。
倆人從此沒羞沒躁,搞得滿城皆知,可奈館陶權勢傾天,誰也不敢說什么,等到丈夫陳午去世后,倆人更是肆無忌憚,直接讓董偃在家當起了男主人。她對董偃格外的大方,曾豪言說“凡是董偃所要的,只要一天內(nèi)不超過一百斤金子,一百萬錢,一千匹布帛,任憑他,不必報我”。董偃也很聰明,知事故,整個長安城都稱他做“董君”,
后來館陶因到處炫耀是自己推皇帝上位,讓漢武帝和她翻臉,董偃也因為東方朔地仗義執(zhí)言,被漢武帝冷落,三十歲就郁郁而終,從長公主和董偃之后,公主養(yǎng)男寵就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制度,而且,多逾禮制。
她死后不愿與丈夫陳午同穴,反而要求跟董偃同葬,把史上第一頂“綠帽子”戴在了丈夫頭上,一直到墳墓里。
風光無限的館陶公主一家,從此雨打風吹去,樓塌了。館陶公主宮于心計,政治手段也十分高明 ,雖身處漩渦卻未受牽連,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只能說任何的榮華富貴,權利地位,都要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不然都是空中樓閣。
她一生其實只愛過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另一個是她的小丈夫董偃,她試圖以最大的能力去愛這兩個人,而結果卻是悲慘的,一個被失寵打入冷宮,而另一個英年早逝,她的長子陳須繼承父親的爵位之后,淫亂無道,其它的兒子們?yōu)榱藸帄Z家產(chǎn)骨肉相殘。
在館陶公主死后不久,漢武帝對表兄弟們的所作所為非常憤怒,于是下令追查,陳須畏罪自殺,漢武帝隨后也撤掉了陳家世襲的侯爵和領地。她為劉徹的繼位作出了非凡的貢獻,于公于私,她都間接地成就了一代明君,可假如,她扶持的是像紂王那樣殘害忠良的暴君呢?那館陶是不是會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