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長民間風(fēng)俗(3)
長志郎
三、喪喜事類
1、婚嫁
舊時婚嫁,須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許多婚姻悲劇。青年寡婦守節(jié),未婚夫病危、新娘進門沖喜而守“望門寡”的現(xiàn)象甚多。官紳納妾,收養(yǎng)童養(yǎng)媳,小男大女成親等現(xiàn)象城鄉(xiāng)皆有。建國后,上述習(xí)慣已根除。
民國時期,定親之前,請算命的“合婚”,如無沖克,即由男女雙方家庭擇日下聘,聘禮多為衣料、首飾或現(xiàn)金、食物等。定親后,雙方開始籌備,男家整修新房,購置禮品,女方則要準備衣物及新房內(nèi)的家具,俗稱“陪奩”,殷實人家還陪姑娘田產(chǎn),名為“陪奩田”。男方定下迎娶日期,備紅帖,俗稱“鴛鴦扣”,將男方的生庚八字填上,并在扉頁上寫“蘇才郭?!被颉敖焦怖稀鄙下?lián),由媒人送至女家;女方也寫上生庚八字,在扉頁上對上“姬子彭年”或“日月同庚”下聯(lián),再由媒人送回,叫“傳紅”。亦有女方在“下小定”、“傳紅”時,趁機索要彩禮,雙方討價還價,媒人奔走調(diào)停的。
迎娶之日,男方備花轎、鼓樂迎親?;ㄞI臨門,新娘穿婆家衣服,須哭(哭嫁),否則于娘家不利?;ㄞI抬走后,娘把姑娘的洗臉水潑向停轎處,并說:“嫁出門的姑娘潑出門的水”。
花轎到門后,請夫婦雙全、有兒孫的“福太太”(攙新的)扶入洞房將齊眉發(fā)梳上,用線絞去臉部汗毛,謂之“開臉”。穿戴鳳冠霞帔、裙襖,再由“伴媽媽”攙出洞房與新郎并肩“拜堂”。接著“鬧新房”,行“合巹禮”喝交杯酒。伴媽媽虛掩房門,照看一對花燭。次日看花燭燃的長短,男左女右,以測夫婦日后消長。
迎娶前一天,男家辦“暖房酒”請客?;楹螽?dāng)日辦“拜堂酒”,新娘向長輩獻茶、請教,長輩須給“見面禮”,新娘獻鞋襪。接著請女方親屬赴宴,謂之“會新親”。新娘偕新郎回娘家,謂之“回門”。路程近的,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返回婆家,進門時男前女后。
建國后,婚娶程序逐步簡化,有舉行集體婚禮和旅行結(jié)婚的,但女方索要彩禮之風(fēng)愈演愈烈。70年代后,除衣飾外,還須購置成套家具,且樣式、件數(shù)越來越考究。80年代又增加收錄機、彩電、冰箱、沙發(fā)、席夢思、金戒指、金項鏈等高檔物品,男方家庭還要辦酒請客。少則五六千元,多至上萬元,成為家庭的一大負擔(dān),縣城和大鄉(xiāng)鎮(zhèn)迎親多用轎車。本縣回民婚俗較簡約。媒人介紹,男女雙方同意后下聘禮,數(shù)量不拘多寡。此后,雙方選擇“主麻日”(星期日)結(jié)婚?;榍耙惶?,男方請阿訇“做知感”、吃油香(油餅)。阿訇念(古蘭經(jīng))和禱詞,親友念祝賀詞。結(jié)婚當(dāng)天上午,由媒人帶領(lǐng)新郎和兩個姑娘到女家迎親。女家招待中飯后,新郎跨馬前行,新娘騎馬隨后,兩個姑娘陪伴,媒人偕兩個至親送親。民國時,仿漢民改乘轎子。
新娘進門后,由攙新的引入洞房。這時,阿訇念結(jié)婚詞;新娘念“打丹”(同意嫁給這個男子);新郎念“格布札克熱丹”(同意承領(lǐng)這個女子)。阿訇為證婚人,并發(fā)給結(jié)婚證書。最后,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喜果——紅棗、白果和染紅的花生?;槎Y結(jié)束。
第二天,新娘家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夫婦接去吃中飯,名為“回門飯”。
2、喪葬
舊時天長喪俗繁瑣,鋪張浪費。有的人在生前即準備“壽材”(棺材)、“壽衣”,人死后大操大辦,不少殷實人家因操辦喪葬而家道中落。
人死,其子女需到親戚家“報喪”。停尸分男左女右,死者手持柳枝穿的7個燒餅,名為“打狗餅子”,頭前放一碗半熟的米飯,名“倒頭飯”。頭腳各點一盞油燈,焚燒紙轎、紙馬。有來吊唁者,孝子均需跪迎。
入殮封棺時,必請至親到場,孝子備“插釘禮”叩請死者至親敲“主釘”,名為“祭丁”。封殮后,以油泥做字,用孝子口氣寫明死者名諱和職銜,謂之“題壺”。棺柩停放中堂,并請陰陽先生畫符和寫“七單子”,以便按時祭奠。死者年滿60歲的“七單子”正貼,否則斜貼。逢七期請僧道做齋,名為“禮七”,“六七”之日,由死者女兒或侄女、外甥女備飯菜祭奠,謂之“換飯”。“七”、“吃”諧音,意為讓死者今后不少飯吃。
喪家需置一長25厘米,寬5厘米的木質(zhì)神主牌,俗稱“亡人牌子”,上寫死者名諱和生卒年月、以備后代查考。寫牌時,將最后的主字寫成王字,由孝子以朱、墨添點,謂之“點主”。
諺有“入土為安”。停柩時間視棺材大小而定。擇地后舉行“發(fā)引”,俗稱“出柩”或“出田”,喪儀力求隆重。死者晚輩執(zhí)“引魂幡”前導(dǎo),沿途撒花火名“買路錢”,挽幛列隊后隨,親友戴白孝巾執(zhí)紼扶棺,沿途有路祭者,孝子匍匐叩謝,棺柩由“抬重”(8人)抬著在僧道鼓樂聲中緩緩行進到墓地,掘坑謂之“穿井”。棺柩下葬后,送葬者需“兜土”蓋棺。葬后回家,孝子兄弟并肩在大門口跨火入門,不得搶先。當(dāng)日宴請親友,名為“回紅酒”。如分遺產(chǎn)或兄弟結(jié)算喪葬費用等,酒后請親友解決。3日后,將墳?zāi)辜痈咴龊瘢由蠅烅?,祭奠,是為“?fù)三”。
建國后,移風(fēng)易俗,葬禮簡化,封建迷信活動日少。1975年本縣建成火葬場,舉行追悼會,送花圈、挽聯(lián),與死者告別等多在殯儀館進行。1976年至1978年火化人數(shù)逐年上升。1979年以后,土葬人數(shù)有所回升,大操大辦者少,在農(nóng)村,做齋禮七的舊俗時有發(fā)生。
少數(shù)民族有其獨特的喪葬習(xí)俗?;孛袢ナ篮?,家人將尸體洗凈,纏以白布,裝入活底棺木。開喪時,大門外懸布袋,供吊客資助,名為“助喪禮”。親朋在3天內(nèi)不吃喪家飯菜,相反還送飯菜給喪家,表示吊唁和團結(jié)。3天后,隨意擇地。埋的方向頭北腳南,抽棺底,尸入坑即掩埋。葬后,喪家舉行“吃油香”儀式,以示謝意。
3、生育
生養(yǎng),尤其是生男孩或老年得子,向親朋鄰里散紅蛋,3、5、9個不等。收到紅蛋的人家則送老母雞,或豬蹄子、燒餅、掛面等,叫“送湯”。孩子出生第三天,辦酒招待親友,為做“三朝”,自謙為“湯餅宴”,親友給孩子的賀禮叫“洗兒錢”, 這天要敬“送子娘娘”,如生男孩,須祭祖先,慶賀有了香煙后代。小孩滿月,剃胎毛,出生100天叫“過百路子”,1周年稱“過周”,又叫“抓周”,一般都請客收禮。舊時有的人家多在這一天請“香火子”做“保子會”或“過關(guān)”,乞求消災(zāi)延壽。孩子10歲生日,親朋也要慶賀。建國后,生孩子照例慶賀,但較以前簡單,“送紅蛋”,“送月子禮”等風(fēng)俗仍流行。
4、壽辰
本縣成人50歲方慶賀生日,有的宴客收禮,有的親友團聚。60歲以后的整生日一次比一次隆重,慶賀一般逢九舉行,如59、69等,謂之“做九不做十”,取長久之意。壽辰的頭一天吃“暖壽酒”,當(dāng)天設(shè)壽堂,子女為老人蒸壽桃、壽糕,來賀的親友送“壽幛”、壽聯(lián)、壽糕等禮品,請吹手,放鞭炮送至壽堂,向“壽星”祝賀。一般招待面條,謂之“壽面”,富裕人家還特制壽碗、壽筷,分贈來客。至親吃“壽星”碗里的面條,叫“討壽”。
建國后,農(nóng)村、小集鎮(zhèn)借祝壽之機,大肆請客收禮之風(fēng)時斷時續(xù),縣城多為親朋歡聚,收禮者少。孤寡“五?!崩先说膲鄢?,多由所在村或街道操辦,為老人做新衣,買禮品,鄰里、村民到“壽星”家歡聚,農(nóng)村有的還放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