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敬神風俗(3)
悲畫扇
王母娘娘。神話人物。又稱“西王母”、“金母”、“西姥”。在《山海經(jīng)》里,她是一個豹尾虎齒而善嘯的怪物。在《穆天子傳》里,則是一個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的婦人。到《漢武內(nèi)傳》里,卻成為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并把三千年結(jié)一次果的蟠桃賜給武帝?!渡癞愑洝犯鼮樗茉炝艘粋€配偶“東王公”,一年一相會。在后代小說、戲曲里,又稱為“瑤池金母”。每逢蟠桃熟時,大開壽宴,諸仙都來為她上壽。因此,舊時民間把她作為長生不老的象征。所以,許多地方建有“娘娘廟”或在廟內(nèi)設(shè)有“娘娘殿”,是人們求子的主要崇拜對象。
土地爺。又稱“土地”、“土地神”,是古代神話中管理一個小地面的神。即古代的“社神”?!豆騻鳌でf公二十五年》說“鼓用牲于社”。何休注:“社者,土地之主也?!薄缎⒔?jīng)緯》說:“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通俗編·神鬼》說:“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边^去,當?shù)氐拇?、?zhèn)及“社祠”都建有“土地廟”,許多家庭在蕭墻上或院內(nèi)墻壁上設(shè)“土地堂”供奉“土地爺”塑像。
山神爺。又稱“山神”、“山君”。是主管牲畜、家禽、狼、蟲、虎、豹的神。過去當?shù)氐拇迩f道旁、三岔路口多建有“山神廟”。相傳狼是山神的狗。人們耕種、打柴、狩獵遇到不利,或遇到畜疫、獸害、蟲災(zāi)多燒香磕頭求助于山神。
城隍爺。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唐代以來郡縣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為王。宋以后奉祀城隍的習俗更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正式規(guī)定各府、州、縣的城隍神并按時祭祀。舊縣治羅川曾建有城隍廟。當?shù)孛袼滓詾?,在一個縣的范圍內(nèi),陽間最高行政長官是知縣,陰間最高“行政”長官是城隍。因而公私皆祭,香火不斷。人們都怕魂被勾去,或死了受罪,都不敢得罪也。
其他神。當?shù)孛耖g有一種“禮多人不怪,神多保平安”的心態(tài)。除了信奉上述“神靈”之外,還信奉龍王、灶神、宅神、門神、倉神、廁神等等。又認為“萬物有靈”籠“物老成精”,相信樹神、河神、牛王、馬王、井神。把碨子尊為“白虎”、碾子尊為“青龍”。更荒誕的是一些不務(wù)正業(yè)者自稱“某神”、“某仙”附體,替“仙”代“神”行道,給人降吉治病、驅(qū)邪趕鬼,信者不乏其人。另外各行各業(yè),各類人群還有各自敬奉的專神。例如:燒窯、打鐵的敬老君,木匠敬魯班,學生、文人敬孔子,欲考取功名者敬文昌帝君。舊縣治羅川曾建有文昌閣和魁星樓,文成大殿(孔廟)至今尚存。
人們在敬神祈禱,求其保佑的同時,對“神靈”都要許下諾言,俗叫“許愿”。如果巧合,敬者心愿得到滿足,就要實踐諾言,俗叫“還愿”?!斑€愿”要許什么還什么,絕不可食言。如“重塑金身”、‘重禮祭祀”、“捐錢捐物”、“掛匾進袍”、“唱戲酬神”等等。俗以為欺騙“神靈”,“許愿”不還,就會帶來滅頂之災(zāi),再去求神便不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