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功名成敗看胸襟(2)
英卓氏
闔閭死,夫差繼位,破越并稱霸中原之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厲兵秣馬,隨時準備報亡國之恨。伍子胥由此預(yù)感吳國終將為越國所滅,于是諫言夫差滅掉越國這個心腹之患。夫差出于戰(zhàn)略考慮,覺得越已經(jīng)臣服,再趕盡殺絕顯得沒有道義,無法在諸侯國中服眾,所以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個人意見。此時,伍子胥的私心再度抬頭,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今后不受傷害,他不惜甘冒叛國的風險,竟乘吳王派他使齊下挑戰(zhàn)書之機,將兒子托付給齊國鮑氏,改姓王孫氏。身為吳國大臣,卻把自己子女托付給敵國照看。這無疑給了有心人以“里通外國,心懷二心”的口實。再有道的君王也受不了臣子這種公然背叛。何況本來就有些昏庸的夫差呀。
于是,夫差賜劍令其自殺。如果伍子胥拚死相諫,也算是一大忠臣。如果抗旨不遵,反戈一擊,也算是一條漢子。但他選擇了服從。做順臣也就罷了,偏偏他還鴨子死了嘴硬──臨死前交代手下人,一定要把眼珠挖下來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親眼看著有朝一日越國從這里進來滅吳。別說是一代霸主的夫差,就是換了一般人聽了這尖酸刻薄的咒語,怎么受得了。于是夫差派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進一個皮口袋扔進了江中。
縱觀伍子胥的一生,以悲劇始,至悲劇終,究其原因,除卻小人離間,君王無道等因素外,他公報私仇,殘忍無度,有遠見無卓識,有智商無情商,最終顧小利而失大義。這樣狹隘的心胸和見識,不能不說是導(dǎo)致伍子胥人生悲劇的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