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特產(chǎn):泰興白果
玉龍
我的老家是泰興,產(chǎn)的銀杏果名揚中外。銀杏也叫白果,泰興產(chǎn)的白果外殼形似雙手合十,故又稱佛手果,這也是與其他地方銀杏的最大區(qū)別。
過去,普通泰興人家子女成家前總要做一張銀杏樹為材料的大圓門床(婚床),每家每戶一般都有一塊白果樹砧板,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過銀杏樹砧板后,一時售罄。
每年的谷雨期間,銀杏樹主人會購買花粉,用水把銀杏樹花泡開,讓花粉融到水中,選個晴天,用農(nóng)用噴霧劑桶將花粉水均勻噴到銀杏樹枝頭上,進行人工授粉。初夏時,銀杏開始長出,圓形、有綠豆那么大,一個樹蔓上一個到多個不等。到了盛夏,長到葡萄那么大,綠中泛白。我最喜歡這個時候的白果,結(jié)實、飽滿、生機盎然。如果枝頭銀杏果過多,要主動打掉一點,因為枝頭負重日漸增大,甚至會折斷,加之夏天風雨較多,掛果過多,也很容易折斷。
到了初秋,銀杏果長大變硬,外面的一層衣開始慢慢變黃、變軟,少量會落到地上,白果價格高的年份會有外村人來撿。中秋前后,差不多熟透了,也就是打白果的季節(jié)了。一般是男人爬到樹上,用手搖、用腳用力踩晃樹干,高處的則用竹竿在樹上或站在地上打下來,女人、孩子則在地上撿白果,然后裝在糞桶或水桶里,挑回家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空大水缸里,適量加點水浸泡。
一個禮拜后,白果衣基本軟化腐爛了,把白果撈起來,挑到樹下或屋后的空地上,把白果衣搓掉,我們稱這個過程為“做白果”。白果衣的味道難聞、腐蝕性強,所以最好要戴上皮手套,不然,手會先發(fā)黑,半個月后逐步褪皮。做好裝到籃子里,到河里徹底淘干凈后,倒在院里事先準備好的匾子里曬干,至此,才是我們平常市場上見到的白果。
白果外殼堅硬,里面果仁漿汁飽滿,營養(yǎng)豐富。曬干的白果放在干燥處可以長期存放。我家每年賣白果的時候,總要留點下來,過年時,燒紅燒肉時放些許,晶瑩剔透,又糯又香,或者燒湯時放上幾顆,也是很好的。
八十年代初期,我們老家農(nóng)村收入來源主要靠賣家禽、到鄉(xiāng)辦廠上班和賣銀杏。要是誰家有棵大銀杏樹或幾棵銀杏樹(掛果的),那這戶人家的條件準差不了。我爺爺去世早,奶奶在世時種了三棵銀杏樹,我家和伯父家分家時,一家一棵,還有一棵歸奶奶所有,每年賣白果的錢歸奶奶。后來奶奶也不要了,就由我家和伯父家共同擁有。每年秋收季節(jié),父親總要先挑二三十斤比較大的白果,約上鄰居,騎車去離家五六公里的宣堡(現(xiàn)為國家古銀杏森林公園)集市核一下價,領(lǐng)領(lǐng)行情。有時會與鄰居分頭去不同的市場試探,回來交流后再作決策。180粒/斤的白果算上乘的,能賣個相對好的價錢,超過230粒/斤的就很一般了。記憶里,一開始是幾毛錢一斤,后來,每年上漲,最高的九十年代初甚至到了32元,個別白果多的人家因此一下子收入大增。于是,老家農(nóng)村里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家家戶戶砍掉釘子槐、楊樹、梧桐、桑樹、楝樹等雜樹,門前屋后都種上了銀杏樹,為了早點掛果,降低了嫁接的高度,增加施肥……整個村莊幾乎只剩下白果樹。
隨著白果價格下降、家庭其他收入增加,賣白果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下降,銀杏樹的地位也逐步衰落:關(guān)注減少了,不專門施肥了,掛果多了后也不去通過撐、吊樹枝進行加固防止斷落了,不專門買銀杏花粉進行授粉了……這兩年,更是連白果也不打了,村里幾棵近百年樹齡的大銀杏樹以每棵一兩萬元的價格被賣到城市公園或新建高檔小區(q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