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宿松民歌《打鐵歌》
怪誕控
《打鐵歌》是宿松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首。它流行范圍最廣,時間跨度最長,全縣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會唱。1990年版《宿松縣志·文化》記錄了它,把它歸類為“童謠、俗歌”,取名為《早打鐵》,原文188字,這是最規(guī)范的文字版本:
早打鐵,晚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去玩花燈?;敉娴角迕骱?,我要回家種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放乖,我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洗碗,房里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里一對鵝,一肩飛到二郎河,二郎河里姊妹多,不做生活板唱歌。站到唱,腳又酸,坐到唱,嘴又干,倒一碗開茶泡心肝。
1990年版《宿松縣志》還說:“‘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這首宿松城鄉(xiāng)婦孺會唱的民歌,為本縣著名采茶戲藝人方玉珍所作?!?/p>
該縣志“人物志”里詳細(xì)介紹了“方玉珍”?!胺接裾洌?869——1920),字雨水,名玉珍。本縣馬塘鄉(xiāng)桃園村人。他10歲時在私塾讀了半年書,從小愛唱山歌和采茶戲,記憶力強(qiáng)。16歲時,因生活所迫,帶領(lǐng)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縣李河打鐵,晚上便唱采茶戲,深受群眾歡迎。方玉珍到星子不久,便參加了李河戲班,演唱《韓湘子化齋》、《山伯訪友》、《烏金記》等傳統(tǒng)劇目。他自己演小生、須生或小丑,其弟演花旦或青衣,兄弟倆經(jīng)常演“夫妻戲”、“兄妹戲”,巡回獻(xiàn)藝于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寧等地,獲得觀眾好評。由于他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蓋五縣”之美名。方玉珍不但能唱會演,而且善于取材,自編一些民歌和小戲,例如《過界嶺》一戲,就是取材于二郎河附近的一個故事編成的。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yù)。歌中的“堂前吃飯婆收碗,房里梳頭郎插花”的詞句,蔑視封建禮教,歌頌了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他的姐妹均因愛唱采茶戲,也先后嫁到二郎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到家鄉(xiāng),收王子林、王國府、朱婆生等10余人為徒弟,教唱采茶戲,還組織戲班到縣城、華陽、石牌、黃梅、九江、彭澤、星子等地演出,也曾獻(xiàn)藝于上海、武漢等埠。戲迷們只要聽說方玉珍的戲班要到,立即籌錢籌糧,支持演出。方玉珍晚年還在九江縣的黃老門、蔡家山等處教戲。 1920年12月病逝,享年51歲。他把畢生精力獻(xiàn)給了戲劇藝術(shù)。”
該縣志在引用這首歌時,“文化志”里是“早打鐵,晚打鐵”,“人物志”里是“張打鐵、李打鐵”??梢娺@首歌流傳甚廣,唱詞版本很多。
博友“舉杯邀明月”說:“‘張打鐵’并非出自方玉珍,有資料說最早明朝南京就有這個童謠,流傳多地,衍生不同版本。明代李介立《天香閣隨筆》:天啟時,南直(南京)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家去學(xué)打鐵?!赃B臂而歌,手作打鐵勢。農(nóng)耕時代的印記,過不了多久就會湮沒不聞了?!?/p>
如果說博友“舉杯邀明月”說的是事實(shí),那么,“張打鐵”只能說是方玉珍收集整理并傳播的,不能說是他“所作”。
司國慶先生收集了這首《打鐵歌》的另外三個版本。并且說:“《打鐵歌》流傳甚廣,主要流行于四川、渝、湖北、安徽西南部宿松、太湖、岳西等沿江地區(qū),流傳到宿松以后大致出現(xiàn)四個版本,相傳為本縣清末采茶戲藝人方玉珍改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