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宿松民歌《打鐵歌》(2)
怪誕控
其一:流行于縣城廣大地區(qū)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游花燈;花燈游到清明后,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齜(she);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里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對鵝,一肩飛到二郎河;二郎河里姊妹多,丟脫生活板唱歌;伎到的唱,腳又酸;坐到的唱,嘴又干;倒一碗茶,茶又澀;倒一碗酒,酒又酸;倒一碗開水泡心肝,心肝泡得鈴鈴響,討個馬馬會抓癢。
其二:流行于馬塘一帶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游花燈;花燈游到清明后,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晃襾砣瞻涯銓€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里梳頭郎插花,出來拜公家,公家拜得微微笑(笑哈哈),說我大媳婦會管家。
其三:流行于許嶺一帶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游花燈;花燈游到清明后,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齜;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里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點油,姑嫂三個會梳頭;大嫂梳的是蓬鬏粑頂,二嫂梳的是茶花頭,三嫂梳的是繡球花繡球;一肩滾到長河嶺,揀到個牛屎餅。
四個版本內(nèi)容大同小異,各有千秋。我們佐壩流傳的又與上面四個不盡相同。民歌本來就是口口相傳,沒有固定版本。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又說“吃哪里水,講哪里話”,同樣的字不同地方發(fā)音也不同,這很正常。
這首歌開始于何時?有人說是太平天國時期,根據(jù)是開頭的“張打鐵,李打鐵”,說“張”“李”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其實這里的“張”“李”如同“張三、李四”,是泛指。張、李二姓在全國人數(shù)最多,都已經(jīng)超過了1億人口,所謂“九李十三張無張不成屋”就是這個意思。明代李介立《天香閣隨筆》:“天啟時,南直(南京)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家去學打鐵’”這時候沒有李自成、張獻忠。
這首歌流傳于何地?縣志說“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眱H僅流傳在“二郎河”嗎?司國慶先生說:“其實這段唱詞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宿松另外的一些童謠里。如‘棉花子,紫綠苞,……牡丹花上一對鵝,喊喊熙熙過江河’。由于二郎河在宿松屬于古集鎮(zhèn)、名氣大,所以說二郎河。不是詞句里提到哪個地名就說是哪個地方創(chuàng)作的,假如一首歌里出現(xiàn)三五個地名呢?這個版本并非在全縣流行,主要流傳于西鄉(xiāng)和北鄉(xiāng),所以是西、北數(shù)鄉(xiāng)共同創(chuàng)作的。許嶺一帶《打鐵歌》里就沒有二郎河的字眼,此處唱作‘牡丹花上一點油,姑嫂三個會梳頭’,難道說此謠是“會梳頭的”創(chuàng)作的?不難看出是方便押韻而已?!?/p>
這是一篇男人的歌。民歌刻畫了一個勤勞、能干、善良、聰明的男人。他打夜鐵、游花燈、點黃豆、搭花屋、搭花灶,各種技藝無所不能,無所不會。
民歌刻畫了一個能干的宿松好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