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泉港區(qū)信仰習俗(2)
執(zhí)風挽
二、道教信仰
東晉時期,有道人在境內筆架山修行,并建宮宇祀仙。唐宋時期,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推崇和泉州港口經濟的輻射,道教在泉港逐步興盛。唐咸通年間(八六〇~八七四年),著名的道教學者羅隱流寓閩中,嘗游泉港涂嶺秀溪,其行蹤被人們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編成《垂釣蛟龍》、《小溪不出大魚》等故事廣為流傳。沙格靈慈宮和瑞云殿、涂嶺烏石宮、誠峰東岳廟等境內較有名氣的宮廟即是宋時始建。隨著歷代朝廷追封媽祖等地方道教神,泉港道教逐步走向世俗化,不斷興建了大批宮觀廟宇和修真巖洞,多達數十座。道士多屬正一派的火居道士,散處民間,影響較大。
明清以后世俗化進程加快,許多民間信仰的神祗納入道教范圍,其中包括一些歷史人物和民間人士被民間尊奉為神的神祗。與道教淵源密切的民間信仰也頗興盛,境內各種民間信仰的神廟達數百座。儒、道、釋合一的特點在宋代已開始出現(xiàn),經元、明、清三代,形成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神團系統(tǒng)。在道教神團系統(tǒng)里,有孔夫子、關夫子、玄天上帝、如來佛祖、菩薩、十八羅漢、地府閻君、保生大帝、天妃和不知名的王爺、夫人媽,還有歷史人物張巡、許遠等等。可謂儒、道、釋和雜神濟濟一堂。這種三教合一的廟宇十分普遍,因此,一些道教宮觀逐漸被改造成以祀佛為主的寺宇,同樣,也有一些佛教寺院被改造成為道教神仙為主的宮觀。
泉港道教至現(xiàn)代已近衰微,文革期間又遭摧殘,直至一九七九年后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才復蘇。二〇〇四年泉港區(qū)道教協(xié)會成立,現(xiàn)全區(qū)有道教場所四十二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境內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宮觀紛紛修葺翻建,恢復宗教活動。沙格靈慈宮和瑞云殿、涂嶺烏石宮、誠峰東岳廟、梧坑石山宮、埭港龍見宮、涂坑白石宮、郭厝蓮山宮、壩頭龍鳳宮、坑內青獅洞、邱厝青龍洞、峰尾義烈廟、燕山九真觀等大批宮觀面貌煥然一新。不少宮廟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頂建筑,整體美觀穩(wěn)重,內部空間廓大,是閩南地區(qū)的典型古建筑群。其中靈慈宮中造型別致的清時石雕龍柱、木構藻井和剪碗雕塑,無不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這些宮觀也是文人墨客雅集以及群眾朝拜禮敬或游玩觀賞的地方。
隨著海上交通的發(fā)展,在唐宋,尤其是明清以后,大量先民移居海外或往臺灣開拓,他們的足跡遍及臺灣、東南亞、日本乃至歐、美洲等地,傳統(tǒng)的道教信仰和習俗也移植到他鄉(xiāng)異國。古代移民在漂洋過海謀生時,為祈求旅途平安,特地到各自崇信的廟宇祈禱、許愿,并取香火隨身攜帶。他們?yōu)椴煌释梁透心钌穸鳎懤^建起各種廟宇供奉家鄉(xiāng)帶去的神祗。又往往把客居地所建的廟宇冠上故鄉(xiāng)的地名或祖廟的名稱。這種自發(fā)性的民間傳播不但分布面廣,且流傳許多神異的傳說。旅外同胞把家鄉(xiāng)的神祗視為在海外生存、發(fā)展的保護神,這種傳統(tǒng)信仰深深扎根在各地華人社會中。這種“神緣”關系也是他們同故鄉(xiāng)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
泉港地處沿海,與許多東南亞國家以及臺灣地區(qū)隔海相望,因此與海外道教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現(xiàn)在每年都有分靈到港澳臺及海外的宮觀信眾來泉港祖庭謁祖進香。如涂嶺烏石宮是臺灣高雄市一甲的美泰宮的祖殿,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臺灣地區(qū)多家宮廟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謁拜,每年達十多批次。沙格靈慈宮還保存著清乾隆御封媽祖“海天元后”金匾等文物,這些文物曾由省文化廳奉往臺灣展出,成為弘揚媽祖文化,凝聚海峽兩岸及海內外同胞情感的紐帶。
道教對泉港社會民俗各個方面產生過深刻廣泛的影響,至今仍然留有痕跡。正月初九叫“天公生”,為天上玉皇大帝的生日,要舉行各種活動“祈年拜天”。按舊俗,每年正月,不少村落舉行游神活動,自白天至深夜,盛況空前。延續(xù)至今,便成了“出游”民俗活動。正月十五天官賜福,各家要祭祀祖先和吃元宵丸。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大門插松艾避邪,舊時以紙扎大舟和五方瘟神,然后焚之。七月初七,為七娘媽神誕,各家設神案敬七娘媽。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據傳是日地官赦罪,各家做“普度”祭祀祖先和無主鬼魂。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據傳水官解厄,亦有沿溪河居民做“水普”。普度期間,有的村莊還會組織演“打城戲”,打城戲是道士或和尚演的超度亡靈的故事。最初是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靈時,桌上扎一個紙城,寓意亡靈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靈出城,最后破城門而入,救出亡靈,之后根據社會的需求,情節(jié)逐漸擴大,形成戲劇。十二月廿三(或廿四)謂之“送神”日,據傳是日眾神上天,各家設酒菜佳肴送之,希望在天帝面前多講好話。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各家隆重祭祀神和祖先,“燒過年金”,吃團圓飯。此外,每月初二、十六要祭土地公。還有許多鋪、境、村的道教俗神的生日,也都演變成為一方民俗節(jié)日。
境內還有雕刻石獅鎮(zhèn)風、鎮(zhèn)邪的道教風俗??拜浖艺J為“甲卯風為風水之大忌”,故刻“石頭風獅”以鎮(zhèn)風?,F(xiàn)在則發(fā)展為石獅鎮(zhèn)邪,往往于大門口兩旁各豎立一石獅,昂首雄踞,既是作為鎮(zhèn)邪之用,亦可作為藝術品點綴。還有一種與道教有關的風俗,即私家住宅的墻面上刻上一個獅頭,或安上一塊刻有“石敢當”三字的石塊鎮(zhèn)邪?!笆耶敗睋魇枪糯罅ι?,專司抓鬼、鎮(zhèn)邪。據《閩中金石志》載,宋慶歷五年(一〇四五年),張緯知莆田,“再新縣中堂,治地得石,銘文曰:石敢當,鎮(zhèn)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大歷五年(七七〇年)四月十日也。”可見,“石敢當”還為儒家的教化服務。
廟會是道教世俗化最典型的體現(xiàn),一般在宮廟神靈圣誕日、升天日或金身重光時,宮廟所在的村境便會舉行盛大的祭拜典禮。供奉祭品的八仙桌常常分為幾列,從宮宇之內排起,一直排到門外大埕,境內供品主要有粿糕、齋果、牲禮和天地燈等,參加典禮的信女清一色紅衫紅褲,有時為示隆重和虔誠,善男也禮帽輕裘前往許愿謝恩。廟會期間,善男信女燒大香,擁神像,抬香鼓亭,打龍鳳旗,并請來戲班演戲酬神。這時外來宗親甚至僑親都會前來祭拜,村境之內鑼鼓喧天,人聲沸騰。
此外,民間婚事要舉行“拜天”、“謝地”慶典,要測算“生辰八字”;民間的求子和其它婦幼問題,即找七娘媽等祈禱;壽慶要拜天、謝天;喪事要做功德,超度亡魂;破土建屋要舉行“上梁”、“謝土”等儀式;造船航海,從開斧動工到造龍骨、安桅、安龍目、釘頭鈞、下水,都要舉行法事;有的人家還在屋梁上、門楣上、廳堂中、照墻上等,懸掛八卦圖案;還有,古代喪葬,下葬處要埋下“買地券”,標明墓地四至,寫上道教咒語,并于墓地樹石碑,上刻“土地神”(即土地公)三個大字,此葬俗今已演變?yōu)闃洹昂笸痢笔?。這些習俗,都與道教息息相關。
道教還豐富了境內的民間傳說。著名的有道學者羅隱游歷泉港的傳奇故事;何氏九仙之母舅范侯公修行筆架山的故事;還有“烏面媽祖”陳靖姑涂嶺扶危救難,鐵拐李與何仙青獅洞談經,劉益娘布法助毛伯溫等故事,為境內人民世代流傳,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