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福建泉州泉港區(qū)信仰習俗(5)

    執(zhí)風挽

    四、女神崇敬

    林默娘、陳靖姑、劉益娘和邱二娘具有共同的特點:一、都是女性;二、由人及神;三、都是受難而死;四、生前為民造福,死后民間自發(fā)紀念而傳播開來。這幾位女神在泉港民間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形成獨具特色的女神崇敬現(xiàn)象,對本區(qū)域的特色民俗具有研究價值,故單列一節(jié)介紹。

    作為新興的石化港口城市,泉港居民的文化水平日高,對媽祖等女神的迷信成份大為降低,信眾也已日漸減少。許多人崇敬女神,已經(jīng)不再是從求得一已私利的迷信觀念和功利思想出發(fā),而是崇敬她們舍生取義、為民造福的精神,激勵自己和后人為民為國立功、立德、立言。

    崇敬林默娘

    林默娘,莆田湄洲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〇年)三月廿三日,后被世人尊為“媽祖”。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記載媽祖的文獻最早當推宋紹興年間進士、莆田人黃公度的《題順濟廟》:“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萃晴空;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桅檣一信風?!倍潭贪司湓姡瑪⒓皨屪嫔?、死后事跡及當時百姓熱烈崇祀的情形。

    傳說林默娘秉性聰明,自幼熟悉水性,常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拯救遇難舟楫,還能為人治病,“言人禍福”,人稱“通賢靈女”,敬而愛之。雍熙四年(九八七年)九月初九,林默娘因在湄洲灣風浪中救人時不幸遇難,時年二十七歲。林默娘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又有超人的本領(lǐng),人們當然不愿承認她的死亡,認為她是羽化登仙。為了紀念她的功德,也為了祈求她庇護,當?shù)氐木用窬秃狭ㄆ鸬谝蛔鶍屪鎻R。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都要祭祀這位海上守護女神。而這位女神據(jù)說也深孚眾望,“升天”之后,關(guān)于她顯靈救護船民的傳說竟越來越多,越來越神。

    歷代帝王對這位女神均有敕封,從北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年)的“順濟夫人”,一直累封到清代的“天后”、“天上圣母”,地位不斷上升,影響也從莆田一域逐漸擴大到全國,甚至超出國界,成為福建省影響最大的神靈。據(jù)統(tǒng)計,當今全世界有媽祖廟一千五百多座。泉港這彈丸之地,所供媽祖的宮宇亦有十多座。較為出名的有始建于宋咸淳六年(一二七〇年)的靈慈宮、始建于宋嘉佑二年(一〇五七年)的烏石宮,還有始建于明清時期的壩頭龍鳳宮、涂坑白石宮、郭厝蓮山宮、埭港龍見宮、峰尾永全社和晉安郡王陵媽祖廟等。

    自媽祖仙逝至南宋咸淳六年近三百年間,全國有媽祖宮廟二十四座,泉港占有兩座??梢?,由于地緣相近,民俗相通,媽祖信仰很早就進入泉港地區(qū),成為當?shù)爻缇吹纳竦o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沙格靈慈宮是境內(nèi)供奉媽祖最出名的宮廟。明末清初,因沙格村人王忠孝襄助鄭成功抗清,全村屢遭清兵洗劫,靈慈宮也破壞嚴重,清嘉慶十四年(一八〇九年)始得修建,清光緒年間,靈慈宮又經(jīng)大加修繕,大殿正中神龕上方懸掛上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敇授文林郎署泉州府惠安知縣楚南胡啟文”所敬立的乾隆御書“海天元后”四字鎏金匾額;媽祖身上也換上了御賜的黃袍和霞帔。上述數(shù)物,連同宮內(nèi)一副大信杯、媽祖出巡開道所用的大銅鑼和元代的大螺殼等文物,曾由省文化廳攜往臺灣展出。

    烏石宮內(nèi),天上圣母媽祖與有“烏面媽祖”之稱的陳靖姑并祀,在涂嶺山區(qū)享有很高的聲譽,該宮于明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因大火而焚毀,同年秋季善信集資重建,香火再度興旺。壩頭龍鳳宮于清康熙年間由本地癢生卜地興建,因主祀開閩王和媽祖而得名,開閩王王審知為一境之主,為人中之龍,而媽祖德澤海國,尊為“天上圣母”,自然是人中之鳳。因媽祖是林姓入閩始祖晉安郡王第二十三代裔孫,境內(nèi)閩林始祖陵后近年來新建一座媽祖廟,是由湄洲祖廟分靈至祖宗陵園福地。

    由于長期的積淀,在媽祖信仰中形成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如區(qū)域內(nèi)林姓人稱媽祖為“姑媽”,流傳開來,本地人也多昵稱其為“姑媽”。早先沒有天氣預(yù)報,漁民們出海與否,甚至遇拿不定的事,都要于媽祖案前問卜。漁船入澳,或事成之后,要備牲禮果合叩謝媽祖。甚至一些家庭也奉有媽祖神位,四時祭祀,請求保佑。沙格村端午節(jié)賽龍舟時,先要將村中靈慈宮里的媽祖塑像抬請出宮,開始了為時兩個小時的巡游,為一年一度的全區(qū)性賽龍舟活動拉開序幕。

    每年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前后,區(qū)域內(nèi)沿海村民紛紛往湄洲祖廟燒香謁拜,各媽祖宮廟也舉行形式多樣的祭祀慶典。壩頭龍鳳宮的信眾慶祝媽祖神誕活動較為隆重,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色彩。

    壩頭區(qū)域的村莊每年媽祖生日之前,要輪流舉行巡游活動。農(nóng)歷三月廿日,舉辦村要到龍鳳宮張羅媽祖及其它陪巡女神上轎,廿一早上,壩頭各村善男信女齊集龍鳳宮前,各村的弦管隊、鑼鼓隊、高蹺隊、戲子隊等表演各自的節(jié)目。巡游開始,前面鳴鑼開道,接著是提花籃、挑花擔、打涼傘等儀仗隊,然后是四乘神轎及護轎的壯丁,后面緊跟著五匹無人乘坐的“神馬”,隨后是幾十匹駿馬,上面坐有各式古裝妝扮的孩童。接著是各村護送的隊伍。在浩浩蕩蕩的人流里夾雜著高蹺隊、鑼鼓隊、弦管隊等,旌旗飄飄、鑼鼓喧天,香煙繚繞、炮聲震耳。所經(jīng)之處,家家張燈結(jié)彩,戶戶設(shè)香案焚香迎候。人們像過重大的節(jié)日一樣,辦席宴客。夜間在媽祖駐地,煙花焰火映亮天空,戲劇、弦管通宵達旦。三月廿二下午,各村代表聚集舉辦村接媽祖回宮,以待第二天(三月廿三)舉辦神誕盛典。

    神誕正日,上午宮里面由齋公(道士)作法請神,長者持香禮拜,朝拜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供品一直排到宮外至放生池畔,升騰的香煙使人咫尺難識。宮前的戲臺從下午開始演戲,表演傳統(tǒng)《八仙拜夀》劇目。至夜,龍鳳宮內(nèi)排起了大型“宴碗”,各種食品雕排成字、畫、景等各種造型,簡直就是民間食品藝術(shù)博覽會。

    崇敬陳靖姑

    陳靖姑,福州下渡人。出身于一個世代行巫的家庭,經(jīng)耳濡目染也熟諳巫術(shù),后嫁給古田劉杞為妻。相傳,唐貞元六年(七九〇年),福州大旱,陳靖姑脫胎祈雨,不幸殉身于古田臨水,終年二十四歲。臨終前她曾發(fā)誓死后要“扶胎救產(chǎn)”。后人立廟祭祀,俗稱娘奶、奶娘,尊稱臨水夫人、太奶夫人、陳夫人、陳仙姑。宋淳佑年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年),朝廷賜匾“順懿”,敕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元、明、清各朝屢有敕封,封號頗多,有“天仙圣母”、“護國太后元君”、“順天圣母”等。

    自宋末臨水夫人受封后,其影響迅速擴大。晚清施鴻?!堕}雜記》載:“陳夫人亦稱臨水夫人,閩中各郡縣皆有廟,婦人奉祀尤謹?!保ā堕}雜記》卷五《陳夫人》)據(jù)統(tǒng)計,近現(xiàn)代以來,對臨水夫人的信仰以古田至福州為中心區(qū),以閩北、閩東、浙南為亞中心區(qū),以閩南、臺灣以及東南亞為散播區(qū)。泉港區(qū)位于閩南湄洲灣畔,海疆逶迤,漁鄉(xiāng)豐腴,而當?shù)孛耖g對“順天圣母”陳靖姑之崇拜,可與海上女神湄洲媽祖相提并論。傳說陳靖姑違反天條祭出法寶降雨,拯救黎民于倒懸,因而遭天遣受雷擊,玉容變黑。涂嶺烏石宮與媽祖并列同祀的陳靖姑即是顏面漆黑,人們稱之為“烏面媽祖”。在泉港,人們普遍親切地稱媽祖為大媽,稱陳靖姑為二媽。

    傳說臨水夫人有降妖鎮(zhèn)魔、呼風喚雨、破解疑案等法力,但主要還是“扶胎救產(chǎn)、保赤佑童”。故千百年來,她一直被當作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而為人們所崇拜。在民間形成了一些與婦女、兒童密切相關(guān)的習俗,人們朝拜陳靖姑,主要為祈子助產(chǎn)、收驚安神。山腰一帶的孩子成人做大分,也要祭拜“陳仙姑”。沙格靈慈宮與媽祖并祀的“注生娘娘”,即是順天圣母陳靖姑。除上述宮廟以外,尚有埭港龍見宮、峰尾永全社等處也供奉陳靖姑。泉州城區(qū)俗稱陳靖姑為“奇仕媽”,因城內(nèi)奇仕巷有臨水夫人陳靖姑專廟,加上陳靖姑有注生之神力,故有人附會為“祈嗣媽”。

    奉祀黑面媽祖最為出名的宮廟,便是泉港區(qū)首批文物保護單位——涂嶺鎮(zhèn)烏石宮。關(guān)于烏石宮,其中有陳靖姑一段傳說。話說她協(xié)助蔡襄建洛陽橋,剛從洛陽歸來,途中一頭青獅吐出濃煙擋住去路,正當詫異,善才童子從遠處冉冉飄來,道:“觀音菩薩為你擇此青獅寶地,讓你在此開基建殿,庇佑四方安康。此青獅即為你寶駕,你可坐上罷?!标惥腹寐勓?,只見此處山青水秀,群壑幽美,宛若蓬萊仙境,便欣然騎上青獅。就在這一瞬間,青獅化作一座青山,她亦化作一塊金光烏石,隱于山中。第二天,泉港有一陳姓商人欲往廈門,經(jīng)過此山嶺時被一伙強盜所劫,強盜持刀欲殺時,忽一道金光掠走兇器,并將他們的帽子削落于地,眾賊魂魄盡散,驚慌逃匿。商人幾經(jīng)變量,恍惚如在夢中,這時從山林中走出一位黑面仙姑,笑著告訴他,可以繼續(xù)趕路了,此行必定生意大好。言罷化煙而逝。商人方才悟出其乃傳說中的順天圣母,連忙跪地叩頭,并立下誓愿要在嶺頂建宮奉敬。一年后,也就是一〇五七年,陳氏商人生意興隆而歸,遂于嶺上勘地建宮。挖井之時,從水中浮出一烏石,狀若仙女打坐,人們心知靈異,將其供在殿中,并取宮名為烏石宮。據(jù)說大殿開光時,太守蔡襄聞知,送來“順天圣母”和“應(yīng)天開基”兩塊匾額,惜皆毀于明末一場大火。

    陳靖姑化身救護商人的故事流傳到東南亞各地,遠行和經(jīng)商者亦視之為保護神。明宣德元年,一場大火燒毀了烏石宮,由來往客商同年捐資重建。據(jù)說在文革期間,紅衛(wèi)兵也懼于宮中兩位主祀神天上圣母和順天圣母之威靈而不敢毀廟。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烏石宮“黑面媽祖”名聲重振,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臺灣地區(qū)多家宮廟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謁拜,每年達十多批次。高雄市原“民政局局長”林金枝等人多次來此焚香頂禮,并捐建配套設(shè)施;臺灣閩南同鄉(xiāng)會會長陳國鑫亦敬送牌匾及香爐;高雄市一甲的美泰宮經(jīng)考察,證實烏石宮為其祖殿,遠渡海峽送來“應(yīng)天開基”的九龍燙金木匾,《高雄日報》以《黑面媽祖祖殿在福建泉州市涂嶺烏石宮》為題,報導(dǎo)此事。冰心黑面的女神和清幽秀麗的烏石宮,不僅寄托著人們的信仰和對美德的追求,而且像是一條玉帶,連起海峽兩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崇敬劉益娘

    明洪武間,朝廷為防御倭寇騷擾,在福建沿海各軍事要地設(shè)城,峰尾也因此建了城,簡稱“峰城”。由于峰尾地處濱海,人們長期以來主要靠“討?!睘樯T诿髦腥~之后,當?shù)厝藗內(nèi)玟刂奕诵欧盍帜镆粯樱瞥绫镜氐囊晃缓I吓瘛獎⒁婺?。雖然劉益娘的影響大大不如媽祖廣泛深遠,但她在泉港沿海村莊普遍受到崇敬,也成為當?shù)貪O民祈求出海平安和“海路好”的保護神。泉港人常將林默娘、陳靖姑和劉益娘三女神并稱,分別親切地尊為大媽、二媽和三媽。

    劉益娘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當時正是明朝中后期,宦官弄權(quán),“只知有太監(jiān),不知有天子”。官宦豪紳搜刮民財,巧取豪奪,勒索大量財富。大量破產(chǎn)農(nóng)民“扶老攜幼,風棲露宿”,造成農(nóng)村凋蔽,民生艱難。益娘生下數(shù)月便會說話,周歲就很懂事,聰穎過人。后來父母又生下三個弟弟,生活日益艱難,益娘身為長女,必須幫父母做家務(wù),并看管三個弟弟,因此根本無法讀書、識字。她七八歲時就會幫父母織作魚網(wǎng),經(jīng)過幾年的操作,工藝既快速又精美,成為織作漁網(wǎng)的能手。不少鄉(xiāng)親、近鄰和親朋戚友,一遇人手短缺,都爭相請她幫工。每逢海面上突起狂風暴雨,益娘總會晝夜不安,通宵達旦站立海灘頭,邊燃起火堆邊眺望茫茫大海,盼望親人和鄉(xiāng)親能順著火光早點安全返航。漁民們有口皆碑稱贊這位少女聰慧賢淑。

    益娘十八歲就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給郭厝柳村程家,當時其夫已渡洋謀生,于是便按“公雞娶親”之俗完成這一人生大事。一年后的一天,即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年)農(nóng)歷九月廿二,益娘帶著幼弟去夫家,路過一片甘蔗地,幼弟不懂事,大哭大鬧稱口渴欲吃甘蔗。益娘無法說服,想出一權(quán)宜之計。她割下一節(jié)束發(fā)的紅髻繩,串起足夠買一株甘蔗的兩枚錢幣,掛在一株甘蔗葉上,然后隨手折一株甘蔗給幼弟。這時正好讓蔗主撞到,見有人偷甘蔗,不問青紅皂白,給了益娘重重一巴掌,并破口大駡。益娘受此大辱,當晚懸梁自縊身亡,年僅二十虛歲。

    益娘含冤受辱而尋短見,驚動了峰尾一帶的漁家。不少漁民從抱不平到深深懷念,都期望她能升天成“神”。一段時間后,益娘的形象在漁民口碑中逐漸高大起來,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高尚女神。鄉(xiāng)親們還為益娘妝金身塑像,放在祖厝廳堂中奉祀,并私謚“義烈”。劉姓同宗稱之為“義烈姑媽”,外地非劉姓者,則稱之為“峰尾姑媽”。一些善信鳩資大造“姑媽顯靈”事跡,于是很快在峰尾城西門外山坡大石頂?shù)臑l海處建立起一座義烈廟。

    相傳明嘉靖十七年(公元一五三八年),滇南寇亂,兵部尚書毛伯溫奉命征討,因兩位女神托夢授計,使王師節(jié)節(jié)勝利大功告成。后毛伯溫根據(jù)夢中情景,向村民打聽,得知兩位女神乃湄洲林默娘和峰尾劉益娘,班師回朝時,他向嘉靖帝啟奏:“南征之功,績著女神?!饼堫伌笙玻P一揮,欽賜劉益娘為“義烈娘娘”。義烈廟今有匾聯(lián)曰:“系出峰城嫻內(nèi)則,神偕湄島護群生?!敝傅谋闶谴耸隆?/p>

    皇帝的加封,推動了臣民對劉益娘的崇敬。之后,兩位明廷內(nèi)閣大學士、泉州郡人史繼偕(一五六〇~一六三五)和張瑞圖(?~一六四四)分別題贈“一德壽民”、“坤德孕民”的匾額,天啟年間(一六二一~一六二八年),同是泉州郡人、兵部尚書郭必昌題贈“婆心濟世”的匾額。峰尾姑媽劉益娘不僅從人成了“神”,而且已成為遐邇聞名、顯赫無比的“護航神”、“保護神”了。隨著峰尾漁運日益興旺,人們對劉益娘的信仰與崇拜與日俱增。峰尾漁民無論走到哪里,都把姑媽劉益娘的神奇故事傳播到哪里,福建、臺灣各地,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都建廟奉祀。臺灣臺北劉氏還組織“姑媽會”,尊劉益娘為“海峽第二女神”。

    峰尾姑媽成“神”受人崇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早在明清之交,鄭成功驅(qū)逐荷蘭,踞臺抗清,清政府為了斷絕沿海人民與鄭成功聯(lián)系,下令沿海居民內(nèi)遷三十里,這時峰尾一帶居民內(nèi)遷到仙游胡宅,與姑媽“神”緣完全斷絕。直到十七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光復(fù),清政府才同意沿海內(nèi)遷居民可回原籍居住。雖然人為地隔絕幾十年,但沿海居民一回原地,就重操舊業(yè),以海為生,這時峰尾姑媽的“神”緣又重新恢復(fù),善信的“造神”運動又在繼續(xù)。

    據(jù)傳一八七七年中秋節(jié)風平浪靜,峰尾漁民競相出航,某船上忽有一啞吧伙夫突然聲淚俱下,隨后竟開口說話:“有裔孫無姑媽,有姑媽無裔孫。”船上人知是姑媽托身顯靈,一齊跪下請求明示,但聞啞巴說:“船速返,有巨災(zāi)。”消息傳開,鄉(xiāng)人迅速返航,大小船只拋錨甫定,霎時風雨大作,巨浪排空。各地漁民損失慘重,唯峰尾漁民幸免大災(zāi)。而姑媽更因泄漏天機,被打入“天牢”三年,靈應(yīng)全失。后請名僧超度,姑媽也因此皈依“觀音佛祖”。

    文革中義烈廟也同樣受到浩劫,名人留下墨寶的牌匾全部被銷毀,宮廟因無人管理而坍塌。直到一九八〇年,僑親和當?shù)厣菩挪艑⒐艔R重新修建?,F(xiàn)義烈廟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是義烈娘娘的生日,半月之內(nèi),遠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香港、臺灣,近的如莆田、仙游、惠安和泉港境內(nèi),都有峰尾劉氏族人和信眾紛紛來到峰尾義烈廟慶賀神誕,并焚香許愿。村中到處張燈結(jié)彩,連日載歌載舞,搭臺演戲,形成一年一度隆重的義烈廟會。

    崇敬邱二娘

    邱二娘,清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生于峰尾鎮(zhèn)前亭村一窮苦的農(nóng)民家庭。其父邱柳,原籍河市梧宅鄉(xiāng),因生活所逼遷入峰尾。邱柳半農(nóng)半漁,懂得一點歷法、醫(yī)術(shù),人稱“柳仙”。哥哥邱猴,種田燒炭為業(yè)。由于家境貧寒,邱二娘從小被賣到相鄰的峰尾村當童養(yǎng)媳,婚前婚后,備受婆婆和丈夫虐待。

    苦難的環(huán)境磨煉了邱二娘,使她形成勇于反抗的個性。大約在咸豐初年,她不堪虐待,逃到東坪村表哥林杯家中,靠刺繡和行醫(yī)謀生。林杯為江湖漢子,正籌劃在惠安發(fā)動農(nóng)民武裝起義。在林杯的啟發(fā)影響下,邱二娘經(jīng)常以行醫(yī)為掩護,聯(lián)絡(luò)雇工張爐、醫(yī)生王文岳、小販楊信、秀才陳秋浦等志同道合之士,先后加入起義隊伍,并成為義軍骨干。

    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四月,天地會的分支紅錢會首領(lǐng)林俊在永春起義,林杯、邱二娘也在泉港筆架山高明王宮樹起義旗,領(lǐng)導(dǎo)貧苦農(nóng)民抗捐抗稅,襲擊地主武裝,懲辦貪官污吏。他們?yōu)槊癯?,得到晉江、惠安、泉港人民的熱烈擁護,隊伍迅速由幾百人擴大到幾千人。不久,林杯犧牲了,邱二娘成為義軍的首領(lǐng),高舉“順天命邱娘娘”旗幟繼續(xù)戰(zhàn)斗。民間傳說她能撒豆成兵、剪紙為將。清軍前來清剿,她率義軍在官溪、半嶺、驛阪等地抗擊,屢屢打敗清兵。同年八月間,率領(lǐng)義軍同當時進入仙游、莆田的林俊隊伍會合,聲勢更加壯大。清朝福建統(tǒng)治者曾一再驚呼:“東起莆田,南至惠安,綿亙百余里,……盡為賊踞”,“楓亭大路,有如異域”。

    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四月,林俊在南安埔頭、爐內(nèi)等處被清總兵鐘寶三部尾追甚急。為了引開敵人,林俊命邱二娘率部進攻惠安縣城。她立即與各鄉(xiāng)義軍約定:以玳瑁山上烽火為號,一見火起,即到縣城會合。二十四日上午,她與林俊結(jié)義兄弟胡熊率義軍千余人向縣城挺進,可惜當天大霧迷漫,各鄉(xiāng)義軍看不到山上烽火,沒有前來會合;加上軍情走漏,城內(nèi)清軍早有防備,邱二娘孤軍作戰(zhàn),雖對縣城發(fā)動猛烈進攻,終因守城清軍的頑固抵抗和地主武裝的四處夾擊,戰(zhàn)斗失敗,義軍軍師張爐等二十余人犧牲,邱二娘只得拔隊撤離。這次戰(zhàn)斗雖未攻克縣城,但成功調(diào)動了清軍兵力。清署泉州知府馬壽祺派兵三百赴援,又有南安清兵一千五百人馳赴惠安,林俊隊伍的壓力因之得到緩解。

    邱二娘撤離縣城后,把隊伍化整為零,敵人處處撲空。清軍下鄉(xiāng)清剿,只能“燒毀匪屋”,“并未能斬獲一犯”。清統(tǒng)治者懸賞一千五百兩銀子妄圖緝拿邱二娘歸案,而在群眾的掩護下,邱二娘如魚得水,堅持在惠北山區(qū)領(lǐng)導(dǎo)抗清。咸豐五年(一八五五年)五月,由于叛徒出賣,她被清兵逮捕。邱二娘被押送泉州,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同年六月十四,在泉州南校場被凌遲處死,時年僅二十二歲。

    邱二娘犧牲后,惠安、泉港、晉江、仙游等地人民懷念她,秘密塑像供奉。現(xiàn)境內(nèi)筆架山上高明王宮前尚有“邱二娘起義遺址”。傳說邱二娘神靈屢屢“顯應(yīng)”,扶危濟困,遂被鄉(xiāng)民尊為“游路夫人”、“仙姑媽”。

    內(nèi)容加載中……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