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賈峪風俗
統(tǒng)軒子
婚娶習俗
大部分是有中間人介紹,雙方若互相認可即可,結婚之前要先“送好”備辦彩禮到女家,女方父母開始置辦嫁妝,大至箱柜、桌椅,小至臉盆、皂盒,陪送嫁妝因女方家庭經(jīng)濟情況而定,男方一般要布置新房,大宴賓朋,親戚朋友去要上彩禮。
滿月習俗
男孩生后5天女6天,俗稱(官5娘6)親朋要帶米。面。雞蛋。紅糖,等前往探視,并商定做滿月時間,屆時娘家親族都要為嬰兒做衣服送禮品(現(xiàn)在則多送紅包),前往賀喜,主家則設宴待客,又稱送“米面”,“了鍋底”。
祝壽習俗
祝壽一般要在年齡66以后,俗稱:六十六,享福壽,意在使老人兒孫滿堂,齊聚膝下,共賀自己健康長壽。拜壽子孫則應盡心盡力。以80大壽最為隆重。
喪葬習俗
亡人凈面理發(fā)、穿戴整齊后,移至靈堂之內,子女要在棺木旁守夜,并報喪與親友,定制棺木,表以油漆,(為黑色)棺底鋪褥子,放墊背錢,解放前多放置銅錢,銀元等,無定數(shù)。定日,遺體入棺,子女晚輩披麻戴孝,痛苦送至墓地,墳地多放置紙錢,花圈之類,謂之:“白事”。
認干爹媽習俗
方式多種多樣,有定姓氏認親;亦有旁人說和,雙方同意之說;亦有“路姓”
早起抱子出門,先遇著,既認其父母為干爹干媽,認親后:逢孩子生日,婚喪喜慶,禮尚往來,已算一門親戚。
傳統(tǒng)飲食
1、面燈罩:正月十六晚,用面摻水制成各種動物形狀,動物嘴鼻則鑲扁豆,紅棗之類,蒸熟。是一種節(jié)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2、掛霜柿餅。在柿子子成熟時,打下在日光下曬之,去去水分。在秋后霜來之時暴與霜打之下,后風干即可。柔軟、清香、涼爽、甜美等風味,食之口舌生津,有泌人心脾之感。
祭灶的風俗傳說
春季一般從祭灶開始,有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之說,從臘月23開始,在廚房貼上新灶王像,像上有男女2人,謂之:灶王爺,灶王奶奶,傳說為玉皇大帝派下專管人家灶火的神。灶王像旁邊要貼新對子,一般有:一家之主,保平安之說。還要在庭院中燒紙錢,擺供品,放鞭炮之項目。
荊編,草編
荊編:取春后結實荊條,編制籃子,框之類,生活用品,多為自家農活之用。
草編:多用麥后秸稈,或高粱之須,編織成草帽,掃杵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