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縣城的包公祠
冰夢氏
據(jù)說包公祠天下僅有三處:一處在包拯老家合肥;一處在他曾為官的開封;無極縣城的包公祠為三處之一。被鄉(xiāng)親們稱為“老包廟”。無極的包公祠,修建于明代,歷經(jīng)大清、民國,四百多年間均有修葺。
無極在歷史上是個小縣,這塊土地上的奇事趣聞,只在《聊齋志異》里,有過不足二百字的記述。然而,鄉(xiāng)親們口耳相傳的包拯故事,足可整理為一部磚頭厚的著作。民間說老包,都與縣名相關(guān)。
一說包公趕考過無極,村民嘲笑其面黑若炭,斷言其必定名落孫山,不料包黑子金榜高中,執(zhí)意來做無極知縣,那時無極縣名“定遠”,現(xiàn)在有許多的商業(yè)門店,因此冠以“定遠”之名,諸如“定遠信用社”,“定遠面館”,甚至土產(chǎn)的老酒,也名之為“龍圖醉”。
其二在縣名的由來,包公卸任時,要在黎明動身,百姓為了挽留,不讓公雞打鳴,于是殺盡了全縣的雞:無極者,無雞也。其實是無稽之談:包公從合肥去開封赴殿試,何以繞道無極?再者,定遠是安徽縣名,與無極從來無涉;如今的無極縣名,定于唐代,由西漢置縣時的“毋極”沿革而來,無雞之說,雖然荒唐,卻飽含著無極人對老包的親和與崇敬。
翻開《宋史》,包公確實與無極有關(guān),而且于無極人有恩。皇祐四年(1052),包拯任高陽關(guān)路都署安撫使,高陽關(guān)路,治所在今天的高陽縣,宋代統(tǒng)轄無極。那時,這一帶是將士戍邊之地,如今名為“胡臺營”、“東帳”的村莊,曾經(jīng)是營帳所在;馬莊村,曾為馴馬之場。周邊有民田一萬五千頃,被用來牧馬,造成一方農(nóng)民生計困難,于是包拯奏請皇上恩準,將土地還耕,用莊稼的秸稈充作戰(zhàn)馬飼料,不僅使老百姓衣食充足,且豐富了軍中糧秣——這件事,在包拯留下的十五卷《奏議》里,有明白的記載。舊時每逢廟會或初一、十五,整個縣城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全縣百姓擁簇廟內(nèi)頂禮膜拜,殿前香火連日不斷。
包公,實有其人,系北宋廬州 (今安徽合肥市)人,姓包,名拯,字希仁,號文正,世人習稱老包。包拯28歲中進士,曾先后任天長、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地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在刑部、兵部任過職,還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zhuǎn)運使、三司使,在監(jiān)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后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后人亦稱“包龍圖”,最后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卒謚孝肅,贈禮部尚書。包拯不畏權(quán)貴,不徇私情,體恤于民,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老百姓喜歡直呼“包公”,“包青天”。包拯事跡載于《宋史》,學士文人,有目共見,其德政流傳,遍于鄉(xiāng)里,婦孺皆知。北宋廬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活了64歲,死后謚孝素。
包公是為歷史上的著名清官,立朝剛毅,執(zhí)法不阿。他一生伸張正義,為民請命,充滿傳奇色彩。他是封建時代難得的清官,在貪官污吏充斥天下的政壇上,在一定程度上救民于水火,拯民于倒懸,因而成為百姓累世敬頌的偶像。
他的事跡經(jīng)一代代人演義傳說,日漸豐富多彩,離奇之中滲透著百姓的情感,以至于他的面黑似鐵也成了清官忠良的臉譜,形成“鐵面無私”的成語。這樣說,無極人建包公祠是不難理解的,情理之中能揣摩出人的心境,這才是“天下包祠數(shù)處,無極就有其一”的大致緣故。
典籍之外的包公故事,經(jīng)無極人的口頭演繹,傳誦到今,比話本小說更為生動有趣,比如《審碌碡》,《訪陰曹》之類,情節(jié)曲折感人。戲出《烏盆記》,歌贊包公斷案如神,據(jù)傳是發(fā)生在無極的真實事件,其中主要角色張別古,即是張段固村人。想來,劇作家取其諧音,稱人物以地名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乏先例,似可信真。
愛屋及烏,無極人喜歡黑色,或許與喜歡老包的面相有關(guān)。辦事公道的人等,每被稱為“黑臉”,與奸猾的“白臉”對應;把黑顏色的布料稱之為“青”,與清官的清同音;城鄉(xiāng)人家的大街門奇怪,無論貴賤貧富,都是一色的漆黑,叫作“老包門臉”,是為無形的辟邪門神。
無極包公祠,在西關(guān)村中央三岔路口交界處,俗稱老包廟,坐西面東,占地約1.5畝。四種縣志上都有諸如“包孝肅公在西門外”和“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