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飲食民俗之素臘八與五臺菜
曼寒子
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沈從文寫的《臘八粥》,記述上個世紀初,民家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和臘肉的情趣。在山西此節(jié),大多地方人們直到今天,臘肉之類的葷食是不去吃的,保留著“葷年素臘八”的習俗。
素臘八,即在臘八節(jié)以臘八粥(又稱佛粥)、素餅糕、素湯飯為食。山西是世界的小雜糧王國,豆、米品類繁多,粥一般要用八種原料煮成,與“八”相合,取意吉利,又稱八寶粥。晉北大同要加入黑糖以刨冰熬紅粥,中午吃黃糕;懷仁、應縣等地“和五豆及米煮粥,作臘醋,腌肉,藏冰,諸事皆于此日舉行”(《朔州志》)。晉中五更食粥,午吃豆面素湯飯,齋不茹素。太原此日還要以陳醋腌制臘八蒜。晉東南則用肉汁煮粥,秫粉煎餅。晉南多用“五豆、三米”,有的再加上八種干果,謂之八主八輔,山區(qū)百姓還要加些蔬菜熬煮。
這種臘八素食,在先秦前卻是以肉為祭且食?!讹L俗通》記臘從“獵”而來,商周時代,人們于年末歲終,野獵禽獸以祭祖祀神、祈福求壽,稱“臘祭”,祭日(亦稱臘日)并不固定。秦后將此月稱為“臘月”,漢代臘日定為“冬至后三戌”(《說文》)。臘祭之獵物多而吃不完,則會腌制曬干以存,形成一種烹飪技術,稱為“臘肉”,如上黨臘驢肉,曾揚名于明代沈簡王牛模,清代光緒年間極盛發(fā)達,傳承至今為長治名吃。
到了南北朝時代,臘日定為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jié)”,葷食亦漸為粥所代。相傳佛祖悉達多出家苦修,在尼連河邊饑餓昏絕于地,一位牧女將雜糧與野果熬粥給他充饑。悉達多食后恢復體力,沉思于菩提樹下,成道于臘月初八。故佛門于此日煮粥供佛、舍粥普渡,民間稱為“臘八粥”或“佛粥”。五臺山是我國佛教勝地,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便忙乎起來,掃殿洗器,晚上用大灶房直徑達二米多的銅鍋,煮小米、黃米、紅豆、綠豆、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稱七寶五味粥,又稱“金粟貢佛”,于次日供佛、自食、施舍貧寒之人。
五臺山“佛粥”傳入民間,約在宋代形成臘八節(jié)食粥之普遍風俗,陸游有詩云:“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同時,五臺山的齋食素菜(又稱五臺菜),千百年來囿于戒規(guī),精烹細做,形成了諸多名菜,成為晉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僅《特色菜肴》一書中就詳記有55種之多。其中流傳于民間且較為著名的有羅漢菜等數(sh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