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香的習(xí)俗(8)
郁彼北林
香作為醫(yī)藥之用,有香藥、香茶。《香乘》載有九種方子:丁香煎圓,木香餅子,豆蔻香身丸,透體麝臍帶,獨醒香、經(jīng)御龍麝香茶,孩兒香茶,還有另外兩種香茶。宋明時出現(xiàn)的流行于民間的香茶可謂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進(jìn)一步發(fā)掘。
不僅有香藥、香茶,宋代宮中到民間還盛行一種蘇合香酒。據(jù)《彭乘墨客揮犀》記載:"王文正太尉氣羸多病。真宗面賜藥酒一瓶,令空腹飲之,可以和氣血辟外邪,文正飲之大覺安健,因?qū)ΨQ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蘇和香丸一兩同煮,極能調(diào)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因各出數(shù)盒賜近臣,庶之家皆效為之,因盛于時。"
此外,香也是古代藏書家的所愛。屠隆在《考盤余事·書箋》中有這樣的記載"藏書于未梅雨之前,曬取極燥,入柜中以紙糊門,外及小縫,令不通風(fēng),蓋蒸汽自外而入也,納蕓香麝香樟腦可以辟蠹"?!兜渎浴飞虾茉缇陀惺|臺香辟蠹魚的記載,所以古代藏書室有"蕓臺"的雅稱。
香不僅是藏書家的所愛,在讀書人中還有其他用法。明代以前的古人多喜歡用丁香、檀香、麝香等用于改善墨的氣味。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是"松煙二兩,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許,以膠水漫作挺,火煙上熏之,一月可使"。宋代文人張遇"以油煙、麝香、樟腦、金箔制墨,狀如錢子,因以聞名","吳叔大以桐油、膠、碎金、麝香為料,搗一萬杵,而使墨光似漆,堅致如玉,因以揚名"(《墨志》)。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寶》中記載金章宗的書房用品很精致,其中有用蘇合香油點煙制墨的癖好,可謂窮幽極盛矣?!肚瀹愪洝芬草d"韓熙載當(dāng)心翰墨四方膠煤多不如意,延歙匠朱逄于書館制墨供用,名麝香月,又名元中子。"《李孝美墨譜》載歐陽通每書其墨必古松之煙末以麝香方下筆。雖然墨中放香時很多人的所愛,但對于墨中放不放香也頗有爭議,《春渚紀(jì)聞》中何氏就認(rèn)為"凡墨入龍麝,香奪煙香,而引蒸濕,反為墨病,俗子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