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受戒禮 猶太男孩的成人標志(2)
玉戈君
附
猶太哭墻
哭墻又稱西墻,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筑成。猶太教(Judaism)把該墻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該墻必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復。
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墻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墻”。耶路撒冷猶太教圣跡哭墻又稱西墻,亦有“嘆息之壁”之稱。英文稱,Wailing Wall,Western Wall,希伯萊文:Hakotel。
哭墻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中間屏風相隔,哭墻由大石砌成,在哭墻的上方,是同樣著名的伊斯蘭教的兩處圣地—巖石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1992年據(jù)考古學家透露,他們在“哭墻”發(fā)現(xiàn)5塊巨型基石,這些石塊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jù)考古學家用聲波探測法測定,其中最大一塊巨石約長13.6米,寬4.6米,高3.5米,重達570噸,據(jù)說是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
歷史沿革
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墻則是歐亞分界線。
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wèi)統(tǒng)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10世紀(約公元前965年)大衛(wèi)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后,在首都錫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猶太教圣殿所羅門圣殿,俗稱“第一圣殿”,來此朝覲和獻祭的教徒絡繹不絕,從而形成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倫人摧毀。將大衛(wèi)王之子所羅門王為耶和華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萬多猶太人被虜,史稱“巴比倫之囚”。
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的流亡生活,猶太人陸續(xù)重返家園,后來又在第一圣殿舊址上建造第二圣殿。
公元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平定第二次猶太人起義,猶太人被迫遠走他方,分散于萬國之中。拜占庭時代,猶太人被容許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毀周年日到西墻來,為國度復興哭泣禱告,“哭墻”之名不脛而走。七世紀時,回教徒占據(jù)圣地,猶太人容許在圣殿入口附近禱告,位置在威爾遜拱以北,西墻隧道之內。十三世紀開始,猶太人遷到現(xiàn)今所見之處禱告,一直維持到本世紀。
公元70年,羅馬極力鎮(zhèn)壓猶太教起義,提多將軍燒毀圣殿,但遺留部分臺基不拆毀,以向后世顯示羅馬軍力的強大。數(shù)十萬猶太人慘遭殺戮,絕大部分猶太人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地區(qū),耶路撒冷和圣殿幾乎被夷為平地,該墻為同一時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的護墻。直至拜占庭帝國時期猶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時獲得一次重歸故里的機會,無數(shù)的猶太教信徒紛紛至此,面壁而泣,“哭墻”由此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