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武靈叢臺“夫妻南北 兄妹沾襟”的典故
夏堇流年
《叢臺別》《二度梅》凄美的愛情故事
第一回 梅史兩家指腹為婚,同窗同年共結蓮理
唐朝;梅魁和史曉仁為同窗好友,大舉之年,同舉進士,同朝為官,二人相交甚厚!又同時結婚,梅史兩夫人,為閨中密友!一日、兩夫人相商曰:你我姐妹同時懷孕,乃天賜也,若生男兒,同結金蘭,若生女兒,共結姐妹,若一兒一女,同結蓮理!兩夫人大快,梅史二人亦允。滿十月,梅夫人產一子,名良玉,史夫人生一女,名貞娘,抓周日,兩府并設宴款待賓客,酒席宴會上,梅史二人公告親朋云:梅史兩家今日定親!十五年后的今天、請諸位親朋來吃喜酒!今日請諸位高朋作證!隨命先生寫貼,下婚書,過禮!禮成,歌舞慶賀!日后兩家往來更勤!良玉貞娘三、四歲,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玩耍要好!良玉四歲進學,習圣賢書,四書五經,至七歲,詩詞歌賦,云詩答對,初露鋒芒。梅魁為官十四年,清正廉潔,官位不升。
一日相爺盧杞,命梅魁來見,梅魁進見未帶罕禮,盧杞不悅,懷恨在心,適時機、待報。且看盧杞奸相、怎樣迫害忠良。
第二回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遭受迫害滿門抄斬
話說那日,盧杞奸相,對梅魁心有懷恨,待機報復,一日上朝,向皇上進饞言曰:知府梅魁,不出政績,不能安撫一方,不思報效皇恩,對朝廷頗有微詞!深怨圣上不予加官,現(xiàn)有罪證在此,請皇上龍閱!
皇上接證在手,大怒,下圣旨,滿門誅之。梅家上下十幾口人,盡誅之,幸好那日良玉與母親回舅父家小住,良玉母子躲過一劫,良玉舅父攜家眷,棄家而逃。至鄉(xiāng)下,隱名埋姓過田園生活。梅夫人讓良玉兒投奔岳父史家,梅夫人逃往娘家弟弟家。不知史丈人是否收留,且聽下回分解。
這便是:時運來了推不走,禍事臨頭驚破天。
第三回 公子逃亡急奔岳丈 岳丈悔婚書童喪命
梅母命兒良玉投奔史岳丈家,兒聽從母命,到史岳丈家躲避一時,只帶書童一人,白天二人也不敢走路,滿街貼的是逮捕公文,畫影圖形,生怕人見著報官,晝伏夜行,擔驚受怕,忍饑挨餓,受冷挨凍,千難萬險地來到岳丈居住的家門口,遠遠看見岳父家的府邸,朱紅的大門,金漆的對聯(lián),里外站立許多的下人伙計。
良玉就要上前認親,卻被書童攔住,曰:公子不可冒失,江湖險惡,人心叵測,不可不防!請公子和我換過衣服,待我進去試探,看親家變心否?如若不變心我來叫您,若親家變心,我便出不來了,請公子在后門看等,我若活著還好,如活不成,請公子改名換姓隱藏起來。梅公子眼含熱淚抱住書童痛哭云:自小你陪我讀書,我上無兄、下無弟,玩在一起,吃住在一處,如同兄弟,今日讓你替我、我不忍心!書童回道:公子不必傷心,書童乃是梅大人收留的無家孤兒,若不是梅大人、書童早已凍餓而死了,良玉含淚脫下衣服與書童換過。
書童進了史府,門子下人攔住,書童說:告訴你家老爺、就說梅府梅公子求見,我是你家小姐未過門的夫婿!門子說:公子少等,我報老爺去,一會門子出來說,老爺請公子后堂休息,史家的丫鬟婆子聽說小姐的夫婿來了,都來偷看,丫鬟早已報小姐知道!
書童坐在后堂不見史老爺來,心想史老爺忙呀,兩個時辰過去了,一會下人送茶來說:我家老爺讓公子先用茶,一會就來見公子!下人退下,書童端茶吃下,一會腹痛難忍,不到半個時辰口鼻出血而亡,小姐正和母親商量留下梅公子,誰知晴天霹靂、梅公子被父親毒死。小姐痛哭,恨父親無情,小姐想,一女不適二夫,梅公子死了,我如何能活?回秀樓隨后一條白綾自盡。
良玉在外等了三個多時辰不見書童出來,心里焦急!繞到后花園門口想進去看看,誰成想還沒進去,卻從里面出來四五個家人,口里說著買個薄皮的棺材就行,那個家人說,小姐也死了,這會子上哪買上好的棺材去?
良玉躲在樹林里到天晚,只見四個下人抬著一口白茬薄皮棺材出來挖坑埋了。
良玉聽到的、見到的、全是梅公子死了、小姐死了的話,等史家下人去了,良玉來到書童墳上,扣頭痛哭,又想起書童的話,讓我隱姓埋名不可暴露身份,趕快逃離他鄉(xiāng)。。
這便是:小書童知恩仆替主,忘情誼丈人害女婿。
第四回 梅公子隱藏仁和寺陳尚書觀花借花童
梅良玉知道,書童和小姐都是受自己牽連而死,又怕暴露身份,趕快逃離他鄉(xiāng)去了。
這一日又饑又渴,走的都是人跡稀少的地方,來到一座山上,遠遠地看到一座寺院,坐落在半山腰,樹木華茂,寺院潔靜,寺院門上寫著三個大字“仁和寺”,便進寺院討口水喝,有小和尚接待,端給水喝,良玉謝過,良玉問小和尚主持可在,和尚答:在,良玉來見主持曰:吾要出家,也做和尚!主持見良玉年少,相貌清秀,俊朗。主持問:為何出家?良玉謊說:主人南遷,我與主人走散,家中也無父母,無落處,便想出家!主持看他年少,不予剃度,又問會何技能,答:侍花鋤草,主持留下良玉。每日剪花澆水除草外,就陪主持下棋,晚間看書,主持疑曰:此書童喜書,看氣質品性全然不象書童,倒象佳公子,每問不答,垂淚。
一日主持的好友陳盡忠,官居尚書,來訪,陳尚書和主持對弈時云:我看你的花園花美,你好有閑情雅性,你倒會弄花養(yǎng)草呢!主持笑答:非老衲會伺弄,是花書童善鋤。原來是一人家書童,因主人南遷與主人走散的,沒去處就來我這落腳,陳尚書說:我家也有花園,有花不綻,就是不長,可否請主持借花童與我伺花?主持笑曰:送你花童。陳尚書高興地問:花童、你叫什么名子,良玉答:王喜童。陳尚書帶良玉回府。
這便是:因養(yǎng)花得遇陳尚書,陳尚書原是父好友。
第五回 梅開二度摯友欣慰 尚書賜女喜訂良緣
陳尚書借花工喜童,帶回府中,良玉自來到陳尚書府,晚睡早起勤于侍花,鋤草剪花施肥澆水,管理的花園土地平整,亂草盡鋤,不上三個月,把個花園管理的、枝繁葉茂,紅肥綠瘦,紅粉白綠,分外妖嬈,清溢飄香,喜的個陳尚書時常來梅園賞玩,有時在梅園里看書或下棋,尚書有時也和良玉對弈談天,良玉在陳尚書府暫時有了安身的地方,每天除了侍弄花草外,晚間就放心的看書作畫,研究詩詞文章。
且說:梅開正艷,郁香正濃時,天也有些寒冷,良玉正用鋤頭往梅樹根部堆土,準備過冬。忽一日狂風大作,冰雪交加,梅花殘落,呼吼風嚎地刮了半夜風雪,良玉哭掃落梅,口中念念有詞:上蒼絕吾耶,上蒼絕吾耶,陳尚書度至梅園傾聽之,問曰:為何哭泣?良玉答曰:梅落心痛,即哭。
尚書見梅落也心有不快,暗自思量我和梅年兄同舉進士,梅年兄一家被奸相所害,不知可留下后人?如若無后豈不太慘,上蒼不公啊!不由地落下倆行清淚,良玉慌忙跪下磕頭,以為自己擾尚書歇息,連忙告罪,尚書曰:不與你事,吾的摯友梅魁,得罪相爺,招至禍殃,一家被滿門抄斬,吾念梅年兄為人清正廉潔,所以心煩,隨命家人設香案擺供品,為梅家祈禱!上蒼保佑,不知梅家可留下一男半女否?若留有后人,上蒼可讓梅開二度!梅若不開,我愿出家為僧!
良玉退下,自去梅林內哭泣,陳尚書觀良玉形跡可疑,不象花工,倒象公子、品佳質美,隨叫花工來書房問話,問你到底是何人?但說無妨,良玉謊稱王喜童是也。
異日天放晴朗,梅花怒放更濃,清香濃郁,良玉喜極而泣,摯梅報喜,口呼老爺!梅開二度也!陳尚書隨良玉來到梅園觀看,果然是梅開二度!又命下人設香案感謝上蒼!梅家有后無殞!花童亦磕頭祝天!陳尚書心明,此花工有來歷,再問:良玉以實相告,曰:抄斬前那日我和母親去舅父家小住,幸免于難,后逃至岳父家岳父悔婚,書童替我喪命,史小姐為我殉情,一一向尚書道來,陳尚書感念,父不如女念情,其情可嘆!
且說尚書和夫人商量把女兒許配給良玉,夫人亦允,尚書把女兒陳杏元、兒子陳杏春叫來,互序長幼,良玉年長為兄。此后便以兄弟、兄妹相稱。良玉和陳公子一起讀書。陳尚書叫良玉到書房曰:老夫有意把女兒許配于你、你可愿意?良玉立即跪謝磕頭!感激涕零!尚書曰:暫時兄妹相稱,待日后成長成人老夫便給你們成婚!
這便是:因梅開二度認伯父,陳尚書念情訂良緣。
第六回 兄妹分離叢臺贈釵 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陳尚書把女兒陳杏元許配給梅良玉,良玉感激不盡,陳尚書吩咐老管家告訴下人們,以后見梅良玉叫公子,即日起是我家小姐的未婚夫,日后是陳家的乘龍快婿!老管家陳進去了,夫人讓人給良玉換上公子服裝,每日和陳公子一起讀書,閑時也鋤草澆水伺弄花草,轉眼陰歷八月十五快到,全家準備過節(jié)。
陳尚書每天忙于公務,朝廷總是戰(zhàn)亂不停,邊關告急文書一天幾次來,大臣們上書對策。丞相盧杞上朝奏本曰: 圣上,依臣看邊關不用派兵打仗,只要與番邦和親就永無戰(zhàn)亂之爭!皇上一聽,高興地說:和親倒好,就是得讓公主去,現(xiàn)在哪有合適的公主呢 成年的都嫁了,小的還小,不行?。?/p>
盧杞說:皇上現(xiàn)在有一個合適人選,陳盡忠陳尚書之女,陳杏元年方十四,容貌絕好,讓陳尚書之女進宮、皇上認她為義女代公主和親豈不更好?皇上一聽高興的說:朕準奏本!傳旨!陳尚書還不知道呢,圣旨就到了,一家人惶恐,接圣旨起即日得進宮,女兒杏元哭哭啼啼,母女難分難舍的進宮了。良玉以表兄的身份送陳杏元去,好好的一家人就被盧杞給拆散。
這天是八月十三梅良玉和內弟陳杏春二人送杏元,一路上兄妹有說不完的話,杏元小姐托付梅良玉好好照看父母和兄弟,良玉一一應允,路上走了二三日,官軍催的急,這天來到邯鄲叢臺,弟弟杏春說:梅兄和姐姐請上叢臺,小弟在此把守!良玉和杏元小姐登上叢臺來到了“據(jù)勝亭”兄妹抱頭痛哭,分離即在,永無相見之日,好不傷感,哭的個昏天暗地,蒼天落淚,悲悲切切,凄凄慘慘戚戚!
良久杏元小姐從頭上取下一支玉蟹金釵贈給梅良玉說:梅兄妹此去兇多吉少,你可好好保留此釵!見釵如見妹,良玉接釵在手,哭云:杏妹放心,人在釵在,釵丟人亡!隨即提筆在“據(jù)勝亭”門上寫下八個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此時番軍催著快走,無可奈何兄妹就此別過。走下叢臺番軍接過抬杏元小姐的轎子一路往雁蕩山行去。
杏元小姐行至雁蕩山叫住抬轎之人說:停停轎,跟隨小姐的丫鬟下人都停住了,小姐說:過了雁蕩山就是番地,我要上山拜一拜我的家鄉(xiāng)和父母!小姐上得山來,整理好衣服朝著南方拜了三拜,哭著說:父母??!您們養(yǎng)女兒一場,女兒不能給您們盡孝!杏元此去永無相見爹娘了!隨即一頭跳下了雁蕩山。
這便是:可惡的奸相害忠良,弱女子替國出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