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斗彩
十里寂
斗彩又稱逗彩,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的珍品。創(chuàng)燒于明朝成化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jié)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斗彩是預(yù)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nèi)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jīng)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diào),沉穩(wěn)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在中國陶瓷工藝發(fā)展史上,金代磁州窯系統(tǒng)已有紅、綠、黃彩等相結(jié)合的釉上彩制品。明宣德時,斗彩初露芳容。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 斗彩瓷器(20張)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斗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nèi)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jù)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后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斗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斗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shù)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有的則直接將青花作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燒制,然后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線,根據(jù)紋飾需要填以多種彩料,再二次入窯低溫烘燒而成。
成化斗彩有濃艷與淡雅之分,設(shè)色較多,但不用黑彩。紅彩鮮艷奪目,黃彩色多變化多端,綠彩大多透亮閃黃,紫色均勻醒目,只有姹紫一色無光,為世人至今難仿。
在青花用料上,由于到成化朝蘇麻離青鈷料已近斷絕,因而改用“平等青”,該鈷料發(fā)色淺淡而呈灰蘭,色澤穩(wěn)定,輕淡柔和,給人一種淡雅恬靜之感。
成化斗彩胎體輕薄,胎質(zhì)細膩,釉脂瑩潤如玉,色彩艷麗,其品種以小件居多,大器較少,著名的雞缸杯,葡紋杯,高士杯,三秋杯,鳥紋杯,“天”字罐等品種都是成化斗彩中的不朽之作。
成化斗彩的器型
成化斗彩造型精巧俊美,圓潤胎輕,厚重大器不多,以小件為主,器型簡單,官窯精細,民窯粗糙,但也有少量精細之作。
成化斗彩瓷器型豐富,常見的有;直頸瓶,高足杯,雞缸杯,馬蹄杯,臥足杯,天字罐,高罐,碗,盤,盒,折腰碟等。
其它品種青花有梅瓶,渣斗,爐,高罐,園盤,收口碗,墩式碗,孔明碗,臥足碗,高足碗,杯,馬蹄杯,以及收口,撇口,菱邊盤等。紅釉,蘭釉,黃釉品種不多,只見碗,盤類,仿哥窯器型有瓜楞瓶,貫耳瓶,八方高足杯,菊瓣口杯等。
天字罐為成化典型器,因底部用青花書寫有“天”字而著稱。它口大,頸短,肩部渾圓,腰略收,廣底,器腹部繪有海水龍紋,海獸海怪,纏枝花紋,孔雀團花,蓋上的紋飾與器身相襯。
雞缸杯,敞口,深腹,臥足,杯上畫功精細,二組子母雞,配蘭草,山石,牡丹紋,雄雞,母雞,小雞形象生動,活潑跳躍,富有動感,色彩鮮明秀麗,柔和自然,是聞名于世的極品。
目前,有關(guān)雞紋圖案的斗彩器不僅僅限于雞缸杯,筆者在多年收藏中發(fā)現(xiàn)有其它造型的如斗彩雞紋花邊高足碗,雞紋菱邊高足盤,紋飾與雞缸杯完全一致,另外還有馬蹄杯,高足杯,臥足碗,茶壺等斗彩器上都畫有雞紋圖案,其造型與紋飾布局一致。雖說其它斗彩雞紋沒有雞缸杯有名,但也不排除成化斗彩除雞缸杯外,曾生產(chǎn)過一個系列的小件器物與之配套,僅管歷來只聞雞缸杯,其它器型未見記載,但今有實物在手,我們不妨進一步加以研究,分析,得出一個結(jié)論,若是真品,那可在斗彩史上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