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縣民間風俗(2)
伯賢不咸
禮儀民俗
建房
俗稱“響榔锨”,莊戶人家視為大喜事,擇地、開工、上梁、落成,都有儀式。先請風水先生看地盤,定方向。然后擇吉日,請道士在桃樹制的木樁上畫符,行過祭禮,敲木樁入土,叫起土奠基。動工后,三親六眷要助工、助料、助資(拔廚)。屋架搭成,擇定吉日良辰上梁。上梁畢,當家的牽牛挑谷,主婦提雞抱兔,小孩身背紅書包,在新屋中走一圈,叫“過屋”或“過大門”。過屋畢,擺開桌子吃“接風酒”,先由大木老司把壺給當家人斟酒,接著輩最大、年最高的人給子孫斟酒,稱“把風水傳給下代”。房屋落成后,擺完工酒,酬謝工匠和親友。
婚嫁
男女婚嫁有踏親、合婚、定親、完婚、會親、回門等習俗。一般由媒人引見,讓男女雙方見面并初步了解對方情況,這叫踏親。如果合意,則由女家出庚帖,寫上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接到庚帖后,再寫上男方的生辰八字,請卜者合婚。若五行相克,即不合,用紅布包好退回女方;五行無相克,即合。合婚后,即可定親議聘,先“小定”,后“大定”。再由男家擇定吉日,讓媒人告知女家,叫送日,征得女家同意后即可完婚。三日喜事完畢,新娘的父親兄弟到女婿家看望,叫“會親”?;楹笕疗呷?,新婿伴新娘去岳父母家認親,叫“回花”,楠溪叫“回娘家”,岳父母家設宴款待,但新婿、新娘必須當天回家。
此外,還有入贅和童養(yǎng)媳的習俗。入贅也稱招女婿或“進婿”,即女子不出嫁,招男子入門。貧家怕娶媳不易,先從養(yǎng)育艱難的人家抱女孩到家里撫養(yǎng),叫“童養(yǎng)媳”,土話也叫“新婦兒”。長大后舉行婚禮叫“還親”或圓房。童養(yǎng)媳往往被虐待,逃婚、抗婚時常發(fā)生。
生育
女人生育有懷胎、做月里、定時辰、滿月酒、麻周等習俗。婦女懷胎后,會受格外照顧,要增加營養(yǎng),不能做粗重活。房內(nèi)忌搬東西、修補墻壁、打釘;忌動剪刀、針線;忌吃姜、蟹,忌看怪戲、怪電影。據(jù)說這是為避免給胎兒帶來各種各樣的生理缺陷,如兔唇、跛足、瞎眼、六指及癡呆等。有些地方還有娘家給女兒送一碗生肉(又叫快便肉)的習俗。
女人生產(chǎn)后要“做月里”。即一個月(或四十天)內(nèi),飲食起居要特別謹慎。少開窗,用皺紗包額,腹部纏布,以免傷風。親戚要送“月里羹”。坐月中,產(chǎn)婦多吃米粥、紅糖、老姜(姜汁拌紅糖作姜茶)、老酒、魚鲞、豬肚、雞蛋、菜干肉、紅棗、索面等。
小孩出生不久,請算命先生定其生辰八字,這叫定時辰。孩子滿月,要擺滿月酒,請親友赴宴,親友要送禮。孩子滿周歲,叫“對對”,也叫“麻周”。外婆家要送四季衣服及長命彩絨、銀圈、銀鈴、銀奶吮、手鐲與銀鎖、銀牌等。
壽誕
一般從30歲開始,親戚會逢十送禮慶賀,有“三十糕(松糕),四十熬,五十擔壽桃”的說法。60歲起逢十皆“做壽”。主人家擺壽桃酒,親戚送壽禮,壽翁分壽桃,相沿成俗。
個別老人做八十、九十或單百壽的,儀式更隆重,有為壽翁釘壽匾的習俗。
喪葬
永嘉喪葬習俗各地不同,一般有打壽枋、小殮、大殮、出殯、入墓、念過亡經(jīng)等習俗。打壽枋也叫打百歲枋,就是做棺材。據(jù)說可以壓壽。人死后,長子先去水井投錢買水,燒熱給死者沐浴。理好干凈衣服,由長子拿著跪在露天下一條板凳上,叫一聲“上衣×件、下衣×條、六斤四兩、皇天作證”,踢倒板凳后,衣服交女眷給死者換上。然后,將碎銀放入死者口中,叫“含口銀”,梳頭后,移尸板上,蓋上壽被,腳后點“照冥燈”(白燭)。家人來焚紙錢、哭哀。親戚來吊喪。把死者睡的床鋪拆掉搬到院里待洗曬,草席、枕頭燒掉。把一雙筷子纏以棉花直插盛滿飯的碗中裝入紅小袋,掛在路旁樹枝上,稱“滿飯”。此俗即小殮。送死者入棺,棺中放木炭、燈草等物。
舊時死者腳下放“腳踏”,手執(zhí)涼扇、手巾,捏“灰粽”,說是送往“鬼門關(guān)”給狗吃。孝子戴三梁冠,披麻,執(zhí)哭喪棒,跪地默哀。此俗即大殮。由道士擇定吉時后,再將棺蓋蓋在棺木上,四端各打一枚長釘。道士收殮時,親友若生肖相沖者不得見。收殮后,將棺木移至門庭外,同輩人及子孫圍棺逆、順轉(zhuǎn)三圈,即出來。出喪時,“魂亭”(也叫香亭)中掛死者遺像。彩旗、銅鑼開道,放爆竹、打銃,吹班樂隊一路演奏。子輩戴三梁冠,女眷披苧巾。送喪者均穿素衣,戴白布帽。一素服少年提香籃分“路頭紙”。抬棺通常為四人。有的還擺“路頭祭”。棺木上山進墓。墓內(nèi)放“風水瓶”,由泥水匠封“龍門”。安葬畢,吹班、樂隊奏樂,孝子身繞紅,背青松樹舀水回家,稱“回山轉(zhuǎn)”。媳婦在祠堂門前或家門前接香爐。
然后,請道士或和尚做法事,念過亡經(jīng),也叫“念佛”。廳堂掛“十殿閻王”畫像,點燃燈山,唱“陰司曲”,放焰口,超度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