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的風俗人情
永偉醬
鹽城的風土人情
摸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qū)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出現(xiàn)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 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shù)戰(zhàn)士饑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饑。
此事被主帥發(fā)覺,天明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后,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fā)開脫戰(zhàn)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 :“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zhàn)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jié),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祭灶神
這是先秦以來重要祭祀“五祀”之一。按照《禮記.月令》所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秦時的孟夏,是指正月。然而祭灶的具體日期.來歷說法不一,各地亦有差異。 鹽城境內城鄉(xiāng)居民,舊時稱臘月二十三為“送小灶”,二十四為“送大灶”,每當祭灶這一天,家家都要將灶臺、案臺、鍋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凈凈,在神龕前設豐盛的祭品送灶時,要把神龕中間的舊神位接下來,焚香點燭,同時將舊神像在香爐前焚燒。
焚燒時,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匯報情況”了。到了除夕晚上還要將灶王爺接回來,稱迎灶或接灶。這時,要將大紅紙書寫的“東廚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貼進神龕,兩旁還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表示對王爺?shù)墓Ь础P略钌褓N上之后,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國后逐步消失。
廟門朝北
從前,一般土地廟的廟門都是朝南的,而唯獨建陽鎮(zhèn)的土地廟廟門都朝北 據(jù)傳這與當?shù)厝藨涯铌懶惴蛴嘘P。南宋末年,陸秀夫以身殉國后, 故鄉(xiāng)建陽鎮(zhèn)的鄉(xiāng)親們悲痛不已, 鎮(zhèn)上一位 90多歲的周姓老人,一天在睡夢中見到陸秀夫回到故里,丞相囑咐老人,如今北方元軍野心勃勃,妄圖霸占中原,鬧得國無寧日,他已拜會過土地神,請諸位正神把 土地廟門改向朝北,這樣可以多管一方,好監(jiān)視北方元軍的入侵,同仇敵愾,共濟國難。 第二天,老人把夢中見到陸丞相的情景和丞相的囑托告訴大家,鄉(xiāng)親父老無不為陸公忠心報國,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動,一致認為,只有按照丞相的囑托,才能告慰忠烈的在天之靈,當天,鄉(xiāng)親們就紛紛捐資、獻料,把建陽5 座土地廟的廟 門全部改成朝北向。 建國后,土地廟已被拆毀,但建陽一帶至今仍然流傳著“土地老爺門朝北一多管一方”的歇后語。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 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fā)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后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xù)許多年,直至現(xiàn)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wǎng)門 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wǎng)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后,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后,由船老大主持祭網(wǎng)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wǎng)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wǎng)上剪2--3個眼,然后再拖網(wǎng)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歷三月,平原水鄉(xiāng)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 ,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閑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代稱上已節(jié)?!吨芏Y.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贬呍?,就是用香草熏湯沐浴。春秋時,鄭國于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zhí)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于上已之日,“皆禊于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jié)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后,這一節(jié)日改為固定日期,“多 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xiāng)間野外拔茅 針,采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后,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后去郊外春游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游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