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間的斗茶風(fēng)俗(6)
月悅
惠州斗烹茶
曾經(jīng)有一說斗茶起源于惠州,這很可能是因為惠州人“食茶”的歷史十分古遠(yuǎn)。東晉裴淵的《廣州記》說:“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所謂“皋盧”也就是苦丁茶,這酉平縣為后之歸善縣,古時即屬惠州,但是茶在中國的廣泛普及卻是在唐代以后,這與佛教的興盛頗有關(guān)系。唐人《封氏聞見記》便說南方的寺僧“習(xí)禪務(wù)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身懷挾,到處煮炊,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p>
到了北宋,惠州民間形成了“斗茶”的風(fēng)習(xí),唐庚貶惠州,作《斗茶記》,則曰:“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zhí)了胫谄淦?。以某為上,某次之,某閩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寄傲齋和龍?zhí)?,故址都在今之子西嶺;“赍宜”,是指攜來佐茶的菜肴(另一說是用作調(diào)味用的姜蒜蔥韭等碎末)?;萑恕岸凡琛?的情形,于此約略可見。一個“烹”字,更說明那時惠州所“斗”之茶,非建安所斗的點拂之茶。東坡詩謂“薄薄酒,勝茶湯”,之所以叫茶湯,是因為當(dāng)中除茶葉外,還有其他配料如姜蔥椒鹽米豆油麻等。享用這種連渣帶水煎烹而成的茶湯,古人說“喝”,惠州話說“食”,都不為無理?!安刹枳黠?,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烹茶配料因具體條件而有所不同,故有咸茶、菜茶、藥茶等眾多名目,但惠州斗茶烹制的方法卻與上述古法大體無異。
茶葉是一種神奇、有靈性的草木。斗茶,盡管是茶葉與茶葉的爭斗,但是卻如同風(fēng)云際會的華山論劍一般,表面看起來風(fēng)平浪靜,內(nèi)里氣場的較量卻暗藏機鋒。蘇東坡有:“斗贏一水、功敵千鐘”的佳句來盛贊贏家的功不可沒;又有一代名相范仲淹在其《斗茶歌》中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fēng)飛”。斗茶的雅俗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風(fēng)行開來,成為一種時尚,不僅各地的城鎮(zhèn)墟市建立了許多專門用來斗茶品茗的場所茶室,連處在深山老林里的佛門靜地也大興斗茶之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