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黃塍跑馬陣
舊夏天
黃塍歷史悠久,早在西漢以前就已有先民居住。據(jù)《寶應縣地名錄》記載,黃塍地名取自于唐太宗年間尉遲恭之子尉遲青山在這里建造“皇城”的傳說。
《跑馬陣》又稱《跑馬燈》,流傳于蘇北農(nóng)村寶應北鄉(xiāng)黃塍鎮(zhèn)一帶,是當?shù)厝罕姺昴赀^節(jié)的一項主要民間文化活動。據(jù)已故老藝人江懷中講述,《跑馬陣》起源于西漢,是從西漢武帝時期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遠嫁烏孫國和元帝時期王昭君匈奴和親、塞上迎親、演變而來的一種廣場表演的大型舞蹈。2016年,黃塍跑馬陣入選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相傳,舞蹈跑馬陣起源于西漢,展示的是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遠嫁烏孫國和親的場面。據(jù)說,在江都王送親隊伍中,有一黃塍籍官員,告老還鄉(xiāng)后,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送親迎親的過程和場面作了較完整的記載,并作廣泛傳述。后人為了紀念劉細君,經(jīng)常于主要節(jié)日在廣場集會,以竹當馬,以柳枝作鞭,組成陣圖,邊舞邊唱,復原了和親場面。表演中的馬分五色,分別代表赤兔馬、黃驃馬、白龍馬、馬騅馬和桃花馬。緬懷這位民族英雄的偉大壯舉。千百年來,由于歷史原因,加上歷代文人的加工渲染,王昭君已成為神州大地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劉細君的光輝和業(yè)績逐步被湮沒。在以后傳承的《跑馬陣》中所歌頌的“和親”事跡均為王昭君取代。
到了唐代,據(jù)唐鄭處誨《明皇雜錄·逸文》記載,舊俗元霄節(jié),以紙剪為人馬之形粘貼于紙輪之下四周,紙輪上寫有昭君和番事跡,輪下有桿,能活動自轉(zhuǎn),人馬與文字投影于燈壁,能隨之而轉(zhuǎn)動,往來不停,故稱《走馬燈》或《影燈》。
后來,民間藝人從“影燈”中得到啟發(fā),用紙、竹片扎成馬的形狀,系于人身,邊歌邊舞,表現(xiàn)當年昭君和番的壯舉。這就是跑馬陣的雛形。
上世紀九十年代,寶應縣文化館組織專家對跑馬陣再次進行了加工整理,將人物形象進行了簡化,刪除了以前的即興說唱,演出道具也由原來的紙扎改為布制。
《跑馬陣》演出主要在廣場。它氣勢宏大,場面壯觀,舞蹈節(jié)奏歡快、動作粗獷,陣形變化奇巧,頗有神韻,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團結(jié)和睦、勤勞勇敢、瀟灑豪邁的精神風貌。
演出人員一般由40人組成,其中參與跑陣的28人分兩隊,由頭旗、二旗各領一隊。馬分五色,有赤兔馬、黃驃馬、白龍馬、烏錐馬和桃花馬。表演者將馬燈結(jié)扎在身的前后,馬項系鈴鐺,馬頭戴紅纓,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手執(zhí)各式馬鞭進行表演。馬隊中有兩名年輕漂亮的小伙子,男扮女裝,飾演昭君,緊跟頭旗、二旗。說唱隊8人,兩男六女。兩男分別為馬保子、騷辣子。馬保子為昭君隨從,引領昭君出場。騷辣子手拿破芭蕉扇,在演出中起插科打諢的逗笑作用。六女生為演唱隊,即在跑陣間隙進行即席演唱,演唱內(nèi)容主要是當?shù)氐娘L俗民情。演唱曲牌為《馬燈調(diào)》、《新馬燈調(diào)》和蘇北地區(qū)流行的民間小調(diào)。輔助演員5人,負責大鑼、小鑼、鐃鈸大鼓的打擊樂伴奏和嗩吶的吹奏。伴奏的鑼鼓譜主要有兩種,圓場時為“慢走馬”,跑陣時為快七字鑼。
現(xiàn)如今,跑馬陣也是跑出了新花樣。有元寶陣,寓意著給大家?guī)砗眠\;有雙龍出水陣,寓意著新的一年里龍騰虎躍。
相傳當?shù)刂坝?00多種陣形,現(xiàn)在流行下來,正常大家跑的大概20多個陣形。而且在表演過程中,不斷在陣中變陣,同時伴有鑼鼓樂、馬燈調(diào)、還有鎖吶吹奏的馬的嘶鳴聲。
黃塍跑馬陣既是一種舞蹈,也是一種習俗;既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民間體育項目;既是一種節(jié)令民俗活動,也是一種群眾性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它之所以成為當?shù)匾豁椫饕娜罕娦詡鹘y(tǒng)文化活動,是因其具有較強的獨特性、綜合性和藝術性。同時,它貼近民眾、貼近生活,體現(xiàn)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