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包公井
丙午郎
包拯,北宋名臣,為官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世稱“包公”、“包青天”。宋康定元年至慶歷二年(1040-1042)在肇慶任端州知郡事3年,為官清廉,大辦實事,造福端州。任內(nèi)為民做了很多實事,“排瀝墾荒、建倉儲糧、薄賦寬役、歸化俚僚、挖井治瘟、修建驛站、興文辦學(xué),造福端州。其中開挖七井,改善居民飲水衛(wèi)生,根治瘟疫,居民感激包公,將這7口水井稱為包公井。
歷代見聞札記對此屢見記載:元末明初郡人董源的《義井記》、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袁枚的《子不語》、李調(diào)元的《南越筆記》、宋起風(fēng)的《稗說》、張渠的《粵東聞見錄》、范端昂的《粵中見聞》、檀萃的《楚庭稗珠錄》、許奉恩的《里乘》,還有當(dāng)代中山大學(xué)趙仲邑教授的《精廬小札》都有記載。
據(jù)董源《義井記》記載:“宋仁宗朝,包孝肅公以知揚州天長縣,徙知端州。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其一在府治內(nèi),后人以其水清冽比公之介,名之包公井;距府治西岳廟旁則第二井;其三在縣學(xué)前街南,俗謂之義井;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廣濟倉右;自廣濟而轉(zhuǎn)城北門之左,其第六井也;自城北門,而復(fù)主帥堂之前,其第七井也,惟縣學(xué)前、分司巷兩井,當(dāng)通衢之沖,汲之者眾。
現(xiàn)今七井狀況:
第一井,位于原肇慶府府署內(nèi),即今麗譙樓背后的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該井相傳為包拯鎖妖井,有“包收盧放馬成湖”的傳說,于1984年被填沒。
第二井,位于原府署西岳廟旁,在今城西龍頂崗西麓的三聯(lián)巷,俗稱“大井頭”。井呈圓筒形,以弧形花崗石砌筑井壁,井口直徑0.75米,井深6.2米,井欄為石灰石。
這口包公井水量最大,保存最完整,水質(zhì)也最為甘冽。井欄口布滿一道道深繩痕,見證了千年歷史的滄桑和后世百姓對包公挖井惠民的感激之情。2002年7月,包公井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修建包公井亭,取名為“清泉井亭”。
第三井,位于原縣學(xué)街南,俗稱“義井”。在今廣東肇慶中學(xué)斜對面,原中山紀(jì)念堂(今高要區(qū)老干之家)附近,新中國成立后被填沒。
第四井,位于原分司巷口,今十字路的道源齋前,于20世紀(jì)70年代被填沒。
第五井,又名“玉屏園井”,俗稱“米倉巷包公井”,位于今米倉巷的高要區(qū)委宿舍大院內(nèi),即原包拯儲糧備荒的豐濟倉所在地。
第六井,位于北門之左,原左圖街西盡頭(今宋城路披云樓下的東側(cè)),新中國成立初期被填沒。
第七井,位于原主帥堂前,即今肇慶市第十五小學(xué)老師宿舍的南側(cè),于20世紀(jì)80年代被填沒。
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包孝肅為端州守,嘗穿七井。城以內(nèi)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門外者,曰龍頂崗井,居民環(huán)抱,清源滑甘,為七井之最?!?/p>
明萬歷十六年(1588)肇慶知府鄭一麟主持纂修《肇慶府志》,重新修訂“肇慶八景”(南山翠蓋、北嶺秀臺、崧臺月霽、石室星羅、羊峽雄開、鼎湖巨鎮(zhèn)、端溪帶繞、包井冰清),“包井冰清”是其中一景。
康熙十二年(1673),肇慶知府史樹駿主持纂修《肇慶府志》,重新修訂“肇慶八景”(石室列星、鼎湖濯云、寶月涵輝、披云聳翠、爛柯仙蹤、神符玉峭、峽山剎勝、包井冰清),“包井冰清”是其中一景。
明崇禎年間,肇慶知府陸鏊的《包公井》,記錄了百姓“飲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深感懷之情。詩云:
喻清于水冽于泉,無意垂名名自傳。
民德式歌初鑿日,吏情無染再疏年。
春浮大地輪溫玉,月映澄淵微二天。
多少亭臺時鼎革,獨占用汲古堂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