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文昌閣
白蘭子
文昌閣是孝感的標志性建筑和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在大江南北與黃鶴樓遙相呼應,享有“南樓北閣”的美稱,具有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價值。巍然聳立于澴水之濱的文昌閣,在歷史上曾三次被毀后三次重建。第三次毀于咸豐五年(1855年),后于光緒二年(1876年)第三次由孝感在任知縣蔡炳榮主持,重建于孝感城東郭家潭。民國二十三(1934年),時任孝感縣長的歐陽洪烈曾主持加固維修?!拔母铩敝?,因白蚊之患,瀕臨倒塌,1977年終被拆除。
文昌閣建成之前,孝感歷史上入京登皇榜者,僅有13人,且大多事跡平平。明萬歷年間,精于地理的德安府顏知府視察孝感,指點孝感的江山說:“澴川乃孝邑名勝,然孝感應科者寥寥無幾,蓋由城南未能異峰聳秀,難迎辛水?!泵魅f歷二十九年(1601年),時任孝感知縣的彭同魁因孝感“文風不盛”“歷代少出人才”,為使孝感人文薈萃、賢才輩出,遂響應提議,精心策劃、親自選址,具體督導興建。于是,孝感小東門外豎立起高閣一座,閣頂置一文筆峰,得名文昌閣。
文昌閣及其附屬建筑物共占地約30 余畝,閣高約35米,一共五層,上面裝有一寶頂。文昌閣屋面皆由紅、黃、綠三色琉璃瓦所覆蓋,四周有金鰲飛檐,紫銅風鈴。閣頂文筆峰直指藍天,可謂古風古色、“吞云吐霧”,甚為壯觀。
說起來真怪,自文昌閣建成后,就在萬歷辛丑年(1601年),孝感人傅崛興、程少宰、沈接武一舉登甲及第,傅為大司農(nóng),程為太子少保,三人同朝入座,甲于全楚。
建閣后的明代孝感,又有15人得中進士。
1643年,李自成起義軍占領孝感,邑中亂賊蜂起,對文昌閣斧砍鋸割,弄得片瓦不留。清初,戶部侍郎嚴正矩因病回到故鄉(xiāng)孝感,舊地重游,感慨唏噓。他說:“文昌閣為孝感之大形勝,此閣不復,孝感文運將江河日下?!睘榱俗屝⒏腥四堋案刚]子,兄勉弟,共相勸學,以振人文科舉之盛”,嚴正矩傾其家資,在原址重修文昌閣。據(jù)說,共耗資白銀1090兩。
清代的孝感,自順治至光緒年間,又有中進士者 59 人之多,而且還出了康熙皇帝的老師、被授予庶吉士(進士中的前列者)和大學士的熊賜履,出了光緒丁丑年榜眼、北京巡城御史、代理浙江巡撫余聯(lián)元,出了同治甲戌年的會元(全國舉人在北京會試時的第一名)秦應逵等名臣武將。
民國時期,孝感有不少專家學者到海外留學并載譽歸國,堪稱人文薈萃。新中國成立前后,孝感更是出了中共中央紀委副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郭述申,中國人民大學黨組書記兼副校長、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胡錫奎,上將劉震、王新亭,以及北京中山學院院長、中國政治學會與中國法學會顧問楊玉清等功鄖卓著、名垂史冊的革命家、軍事家和法學家。
文昌閣是孝感早期教育的搖籃。在辦學條件極端缺乏的舊孝感,雄偉的文昌閣及其附屬建筑物,便成為有識之士所垂青的辦學場所。1904年創(chuàng)辦的工業(yè)預備學堂,1936年舉辦的私立啟澴中學,1940年開辦的縣立中學,以及1950年開辦的孝感軍分區(qū)文化干部學校,皆以文昌閣為校址。先后在此執(zhí)教的有王文俊、周鶴山、岳生圃、嚴淦垣、涂慶國、孫云裳、魏六如、湯紹和、李保初、李文田、羅素吾、胡友三、丁第山、戴紹庭、龍壽民、黃子仁、肖華誠、范仲奎、孫繼華等名儒碩彥。國畫家湯文選和羅超云、孫楚勛等都在文昌閣里所辦的學校學習過。解放后,孝感地區(qū)財貿(mào)學校也在文昌閣也開辦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