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安生產(chǎn)習俗
寒凡氏
鞭春
明清時期,福安城關(guān)有祭芒神鞭春牛習俗。每年冬至后辰日,按這年指定的位置取水和土,造芒神(高3.65尺)和春牛(用桑柘木做骨架,土牛高四尺,頭至尾長八尺,尾長1.2尺),做好后放在東郊春牛亭中,立春日前一天由知縣率部屬和儒學師生依次祭拜,將春牛、芒神迎至縣衙儀門外,土牛向南、芒神向西站立。當晚舉行公宴。立春日行鞭打春牛禮,由知縣擂鼓三通后,各官執(zhí)彩杖柳枝鞭打土牛,并取其土祈求風調(diào)雨順。民國以后鞭春俗廢止。
做福
境內(nèi)鄉(xiāng)村有做開春福之俗,二月初二傳說是土地公生日,這一天,各村由事先推選的“福頭”出面向各戶收取福錢、福米,做福糍、煮福肉,然后齊集村中土地廟(或其它神廟)供祭后,一起吃福飯,或?qū)Ⅳ佟⑷鈳Щ丶揖鄄?。做開春福意在祈求一年農(nóng)事順利。此俗在偏僻山村今仍有流行。
封龍
夏至后第一個“辰”日,俗稱分龍日,亦稱封龍日。傳說是日各路龍王上天領(lǐng)旨,由玉皇大帝劃定各龍分管地界。俗語云:“龍驚鐵,虎驚叉”,是日忌持鐵器下田,是時正逢薅草之時,又云該日玉皇算帳,薅草會使玉皇大帝算亂了,故不能薅草。此俗境內(nèi)有的鄉(xiāng)村仍然存在。
六月六
此日曬衣物可防蟲蛀,故家族主婦都將衣服、棉被等曝曬。凡有藏書的,也排出翻曬,不使蟲蝕及發(fā)霉。
食新
秋季水稻收成時,先祭祀五谷神、天地和祖先,然后吃新收成大米做成的飯,稱為食新。食新飯須由家中輩份、歲數(shù)大的先講吉利話,依照順序開始吃,離席時碗中要有余飯,取年年吃用有余之意。
理園埕
秋末,稻谷秋收結(jié)束后,農(nóng)家有理園埕習俗。是夜,農(nóng)家備辦酒菜宴請親鄰,慶祝秋收順利。
建房
福安民間建房時,親戚以紅布袋裝稻谷,攜鞭炮、對聯(lián)饋贈,并參加建房勞動,俗稱“幫工”,無力“幫工”的,包紅包為“工儀”,“工儀”多少視關(guān)系的親疏與經(jīng)濟狀況而定。
建房順序:先擇日砌地基,上梁之日,請“紫微鑾駕”,備果子、菜、酒,祭魯班仙。上梁時辰一到,鞭炮齊鳴。木匠師傅將纏有紅布的正梁架好后,房東備饅頭(1949年前饅頭系以秫米制成),分給眾人,以示彩頭好。晚間,房主擺“上梁酒”宴請工匠及親朋戚友,也有上梁酒在中午舉辦的。遷入新居時,還要擺入宅酒。1949年后,上梁習俗仍在農(nóng)村流行,其余不再時興。
做墓
福安民間做墓,先請風水先生選定墓地,用磚塊定位,試探在這期間家中一切是否順利,然后決定是否擇日動工。做墓先挖墓室(系挖洞而成),墓室通常用三合土(白灰、黃土、沙)夯筑(亦有用條石鋪砌),并列砌二個的(亦有多個的)居多。墓室砌好后再修墓面,整個墓的外形修成靠背椅形??⒐ず螅O(shè)宴款待工匠和幫工親鄰。
砌灶
砌灶,又稱涂灶。擇吉日良辰動工,以蛋為點心款待師傅,并在灶腹內(nèi)安放陶罐,內(nèi)裝銅錢、五谷、竹釘?shù)任?,俗稱“七寶甕”,以求五谷豐登、財丁兩旺。灶砌好后,用鐵鍋炒爆米花、豆、花生等,取意大發(fā)吉慶、開花結(jié)子。并在是日宴請師傅和親友,親友贈送鞭炮及碗筷等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