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清明習(xí)俗
炳鈦
早年,忻州人過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蒸一些面捏的燕子。其制作程序是,將發(fā)好的面揉成條形,用剪刀剪出燕子的耳朵、翅膀、尾巴、羽毛,涂以棕紅色,以兩粒黑豆做眼,捏好后上鍋蒸熟。折一枝帶棘針的棗樹枝,剪黃綠紙作樹葉狀粘于枝上,將面塑燕子插在棘針上。棗樹枝或置于穿衣鏡邊,或系在墻上,這樣,一群栩栩如生的燕子就在家里落戶了,給人以和諧安詳?shù)拇阂狻?/p>
忻州的春天相對(duì)來得晚些。在南方,清明時(shí)節(jié)早已落紅飛絮,而在晉北,柳樹葉才剛剛綻出新芽。燕子的來到,帶來了春的訊息。如果哪家的房檐下有燕子筑巢居住,就會(huì)被主人視為吉祥之兆。面塑一群燕子,而且讓它們棲息在棗樹枝上,意寓“燕來春早”。
寒食、清明本來是以祭奠先人為主的節(jié)日,一群“燕子”入戶,沖淡了“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沉悶,給活著的人帶來了生機(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