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合陽四鎮(zhèn)八塔
祎芮君
合陽人在外地客人面前總喜歡用驕傲的口氣提起自己的“四鎮(zhèn)八塔,七十二個圪垯”。古鎮(zhèn)歷史悠久,高塔立地頂天,確實讓合陽人臉上很有了些光彩。
據(jù)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所修《合陽縣全志》記載,四鎮(zhèn)指的是東鎮(zhèn)坊鎮(zhèn)、南鎮(zhèn)黑池、西鎮(zhèn)路井、北鎮(zhèn)甘井。
坊鎮(zhèn)號稱“合陽首鎮(zhèn)”。據(jù)說在很早以前,這里有多家規(guī)模很大的冶鐵作坊,所以人稱“坊冶”。后來音念轉了,叫成了“坊里”,至今許多老年人還習慣把坊鎮(zhèn)叫“坊里”。
合陽縣坊鎮(zhèn)風光
坊鎮(zhèn)地處由山西至合陽縣城的東西大道和從韓城至大荔、西安的南北大道交匯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過去在通往東北和陽村方向的胡同里依崖筑有3座關口,稱為“三鎖關”,其間相距約半里,扼南北大道之咽喉,便于防守,至今磚洞遺跡猶存。坊鎮(zhèn)土地肥沃,是合陽的主要糧棉產區(qū)之一,經濟發(fā)達,市場繁榮,每逢農歷二、七集日,趕集的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昔日曾有規(guī)模宏大的興隆寺、后土娘娘廟、關帝廟、南城以及建筑精美的過臺戲樓、石牌坊等,今俱不存。坊鎮(zhèn)踅面被奉為合陽踅面的正宗,東街“田茂林踅面”已經成為合陽旅游業(yè)的一個品牌。
合陽縣黑池鎮(zhèn)風光
“黑池”之名據(jù)傳出自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此處書罷“古晉墟”三字之后,于池中涮筆,池水變黑的緣故。說來也奇,過去黑池大澇池的水看起來烏黑,而舀到水桶里卻清亮透明。北黑池、黑池坡、黑池東洼、南社4個村莊均離黑池不足一里,是黑池鎮(zhèn)的“衛(wèi)星村”,如今已幾近連成一體。
黑池是明代著名傳奇作家王異的故里,他所撰寫的傳奇劇本《弄珠樓》、《靈犀佩》等是我國古代戲曲園地中的精華。北黑池是合陽線戲名藝人集中的村莊,清末王玉潤的線戲班曾遠征到甘肅慶陽一帶演出;當代的王忠緒、王化南等都以其精湛的技藝名噪一時。北雷村培育的“北雷紅”紅薯外形美觀,色澤紅潤,干面適口,已成為渭北薯類的優(yōu)良品種,遠銷西安、甘肅、寧夏等地,在市場上頗受青睞。黑池羊肉鍸餑是合陽著名地方小吃之一。
合陽縣路井鎮(zhèn)風光
地處合陽西南的路井鎮(zhèn)是合陽的南大門,原為“露井”,因古代掘井而獲名,今作“路井”。路井是合陽有名的大村,村民以侯、高兩姓為主,號稱“千家侯,八百高”,今分為路一、路二、路三3個行政村。路井地處108國道兩側,歷來就是交通要道,市場繁榮,經濟發(fā)達,群眾善于接受新事物,服飾打扮常得風氣之先。路井有三樣出名的地方風味小吃:清湯羊肉、辣子豆腐和扯面。清湯羊肉用文火燜煮一夜而成,黎明時分撈出,湯清肉爛,撒上蔥花、香菜末,佐以剛出爐的熱燒餅,味美無比。辣子豆腐原為民間過紅白喜事時所用,頭天請幫忙的和過事當天的早飯均講究吃辣子豆腐,民間有“辣子豆腐吃好了,事就過成了”之說。改革開放后進入餐館,成為客人到路井必食之物。辣子豆腐香而不辣,豆腐用漿水點制,軟和爽口,令食客胃口大開,齒頰留香。扯面光、薄、筋道,口感極佳。不少過往旅客都要專在路井停車,專門品嘗這頗具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
合陽縣甘井鎮(zhèn)風光
甘井是合陽北鎮(zhèn),地處梁山腳下,塬高溝多,干旱缺水,據(jù)傳漢武帝當年在這里掘出一口井,水清甘甜,因而起了“甘井”之名。魏長城橫亙甘井以北,故有“城村”、“城后”等村名。從城后村沿坡而上,可達開鑿于金代的梁山千佛洞。千佛洞是渭北罕見的佛教石窟,屬1957年陜西省第一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井地區(qū)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是蘋果優(yōu)生區(qū),“甘井牌”蘋果是國家公布的綠色食品。文化部在1997年命名甘井鎮(zhèn)為“民間藝術(面花)之鄉(xiāng)”,民間面花藝人行俊肖、楊翠肖等人進京出省,展示面花技藝,其作品除在國內多次參加大型展覽之外,還漂洋過海出國展出,為合陽人爭了光。
“八塔”的具體所指,就目前見到的資料,尚無記載?,F(xiàn)存有四座大塔和四座小塔仍矗立在合陽大地上。合陽本來塔多,大躍進時期建百畝方、修豬場用磚,拆毀不少。僅以東鄉(xiāng)而言,被拆毀的就有坊鎮(zhèn)福德村北和東南的兩座塔,和陽村東北狗兒壕的磚塔和中雷村西南的磚塔。中雷的方形磚塔高大宏偉,像一位威風凜凜,保衛(wèi)村莊安全的大將,故而俗稱“將軍”。
現(xiàn)存塔中,百良塔全稱為“百良壽圣寺塔”,位于縣城東北16.8公里處的百良中學校園內,建于晚唐,為方形密檐式磚構實心塔。塔為十三級,高31.73米。1957年由省政府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為加固塔基而在底層周圍加筑護墻,有著名詩人王又旦(黃湄)所撰碑文記載其事。正南方有門可通其上,門額題“慈云洞天”四字。塔身底層西面嵌有合陽縣人民政府所立,著名書法家王德榮所書《維修百良塔記》。百良塔建筑上很有特點,顯得玲瓏秀氣,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百良溝畔,載入數(shù)種中國古建筑圖冊。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陽百良壽圣寺塔(攝影:越人愛吳廬)
羅山寺塔,因在路井鎮(zhèn)岱堡村北,故俗稱“岱堡塔”。聳立在金水溝畔的乳羅山東峰之巔,地勢高敞,俯視縣南大地。亦為晚唐所建。塔下原有規(guī)模宏大的羅山寺,后拆除修建學校,僅存此塔。塔為樓閣式空心方形磚塔,原為九級,各層之間有樓梯,拾級而上,可達塔頂。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軍以塔為工事,塔頂已毀,今存八級,殘高約30米,高大莊嚴,為本縣諸塔之冠。清代順治年間進士仵魁有感于合陽文脈不盛,倡議在塔之東西兩側各筑土塔一座,遠望形如筆架。1992年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陽羅山寺塔
大象寺塔,位于城關鎮(zhèn)楊家洼村東北大象寺(亦名“大云禪院”)舊址,寺毀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獨留此塔。塔建于宋代,為疊澀密檐式方形磚塔,下有4.8米見方的基座,底層西向有神龕,十三級,高約30米。第一層檐下普柏枋上設有斗拱,仿木結構,懸空出挑,有承重作用,為其它同類建筑中所罕見,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此塔又是一座回音塔,站在塔北的胡同里用兩塊瓦片輕輕敲擊,便可清晰地聽到“咯哇——咯哇——”類似青蛙的叫聲,其它三面均無此現(xiàn)象。該塔向東北方傾斜,塔頂已偏離重力中心5度,但仍安然無恙,是名副其實的“斜塔”。2003年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陽大象寺塔(攝影:星時光)
千金塔,位于合陽縣城東南1500米處縣烈士陵園內,系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縣城槐里(又稱后地巷或康家后地,今名文化街)人康守己為補合陽文脈捐銀千兩而建,故名“千金塔”,是合陽現(xiàn)存四座大塔中唯一有確切建筑紀年者。塔為疊澀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磚塔,十三級,高約35米。第一級有北向券門,檐下有斗拱。第二、六、十級有南、北向券洞各一;第四、八兩級有東西向券洞各一。此塔屬合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縣城創(chuàng)衛(wèi)中以此塔為中心建成“天和園”廣場。
合陽千金塔(攝影:星時光)
見過這四座大塔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塔都向東北方傾斜。合陽的塔為什么是歪的?專家們講,這是黃河河道地層切割和地球自轉的影響,但在民間都自古流傳著另一種說法。據(jù)說合陽是一塊風水寶地,縣城乃九龍朝鳳之地,要出三石六斗菜籽顆那么多的官。后來來了位瞎心眼的縣官,略懂風水,心中妒忌,便好言哄騙老百姓建塔。這塔壓住了鳳凰的翅膀,鳳凰再也飛不起來,從此合陽成了一個貧瘠的苦地方。又過了多年,坊鎮(zhèn)西街出了個小季子,他到華山上拜師學道,決心要拉倒這八座塔。盡管他學會了法術,但是他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小,只把塔拉歪了,卻沒有倒下來。小季子悲憤交加,口吐鮮血而亡。從此合陽的塔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
除過上述四座大塔,在城關鎮(zhèn)的王家莊村東南方和南伍中村東南方各有一座方形實心磚塔,建筑年代約在清代;甘井鎮(zhèn)北伍中村南澇池邊有一六角形七層磚塔,稱為“奎星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甘井鎮(zhèn)城村西南方有一六角形五層磚塔,據(jù)塔鈴所鑄銘文記載,此塔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四座小塔的高度均在15—20米左右。
合陽甘井鎮(zhèn)北伍中村“奎星塔”
合陽人所說的“七十二個圪垯”,系指用土夯筑的土塔。這些土塔用黃土夯筑而成,呈方錐形,高低不等。有的塔基與塔頂用青磚護砌,還有的置黑秞塔尖。經多年風雨剝蝕,遠看已呈圓錐狀。合陽地形從西北至東南呈漫坡狀,所以這些以補風脈為目的土塔大多筑在村莊的東南方,如現(xiàn)存的黑池鎮(zhèn)樸魯村土塔和新池鎮(zhèn)坡趙村土塔。當然也有依具體地形而筑在不同方位的,如甘井鎮(zhèn)麻陽村便在村西北的胡同兩側各筑一座小塔,外部用磚包裹。許多臨溝的村莊則把土塔筑在溝邊,如坊鎮(zhèn)的東雷村。坊鎮(zhèn)的大伏六村東南是一條大溝,則在溝兩岸各筑一座土塔,似衛(wèi)士把守村莊的大門,護衛(wèi)村民的安全。
在樸魯村東南方有一座半截土塔,民間還有一段傳說。元末明初時,樸魯人在這里開始筑塔,但村南相距五里的導基(當時據(jù)說稱為“通吉”)村楊、孟兩姓人家卻認為這座土塔在他們村東,于村中不利。樸魯人白天填土夯筑,導基人夜里便毀。樸魯人鬧不過導基人,只好停工,留下一座半截土塔。過了些年,在村東大路邊另建一座土塔。后來不知是何緣故,導基村孟姓遷到黃河塬畔的同定村,楊姓也漸次衰落,村里又遷來李姓人家。李姓有能人,說這座塔的塔址選得好,四周高,此處低,半截土塔好似一顆官印,這就叫“水中漂印”,于兩村都好。后來樸魯村在清代乾隆年間出了舉人魯克從,嘉慶間出了舉人魯俊、魯枚、魯景鸞,同治間出了舉人魯寶墉,光緒間更是出了翰林魯爾斌,文脈大盛。導基村在現(xiàn)代也出了好幾位小有名氣的書畫家。
磚塔也好,土塔也罷,它們雄踞合陽大地,經歷了社會上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人間的滄桑變化,已經成為合陽的一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