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花/市樹/市標(biāo)
赤奮若郎
泉州市市花——刺桐花、含笑花
1987年10月,泉州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正式通過,確定刺桐花、含笑花為泉州市市花。
泉州市與刺桐歷史淵源極深,引種始于五、六世紀(jì)間,后廣植并發(fā)展至極盛時期,泉州被稱作刺桐城;刺桐花色艷冠美,深得人們喜愛,并為古今詩人所贊詠;刺桐是泉州市的象征,在泉州生長良好,繁殖容易,適應(yīng)性強。
刺桐屬落葉喬木,每年有近半年的落葉期,花期較短,影響觀賞效果,雖適應(yīng)性強,但不宜盆栽即庭院栽植。如果把刺桐花作為泉州市唯一市花,尚有不足之處,根據(jù)泉州地處亞熱帶,植物資源豐富的情況,增選含笑花為市花。
含笑花為常綠灌木,株高2至3米,喜蔭適合偏酸性土壤,適于泉州各縣、區(qū)土壤氣候特點,在閩南地區(qū)栽植普遍,栽培歷史悠久,并可盆栽及庭院栽植。含笑花花小色淡,屬于僑鄉(xiāng)的傳統(tǒng)花卉,花期長達三個月之久,可盆栽,庭院、花壇、公園皆可種植。
含笑花的花期在2至5月,花瓣有乳白色和花瓣帶紫色之分,花開而不全放,故名“含笑”。含笑花盛產(chǎn)于福建和廣東,北宋時已傳入泉州。宋代李綱在《含笑花賦》里寫道:“南方花木之美者,莫若含笑,綠葉素榮,有香郁然?!?/p>
含笑花有歡樂愉快之意,泉州逢喜慶事不能缺少。含笑花雖小,但引人注目,過去,僑鄉(xiāng)婦女挽發(fā)盤髻,特意在發(fā)髻上圍上一串含笑花串。
泉州市市樹——刺桐樹
刺桐,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木,高度可達高3到8公尺,生長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以及平地,通常在有陽光直射之處生長。葉序為互生,厚紙質(zhì)、有3-5淺裂,裂片為闊三角形,葉長7-9公分。莖為木質(zhì)、直立,全株有灰色柔毛 花期為秋冬兩季,花為 雌雄同株,腋出、單朵,上萼片8片,線形,, 花冠為鍾型,在未開放時為白色,綻放後逐漸變成粉紅或紫紅色。果實為蒴果、 球形、有茸。
產(chǎn)自 亞洲熱帶,中國西南及 海南、 廣西等地也有分布。
泉州市市標(biāo)——“飛天迎賓”
泉州城雕“飛天迎賓”,高25.8米,底部直徑30米,綠地環(huán)繞著圓形水池。
“飛天迎賓”形狀極似"南音"中的樂器--洞簫,頂部的"妙音鳥"取意于泉州開元寺的飛天樂伎,形象地代表著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燦爛、輝煌的歷史;而底部環(huán)繞著歡暢的彩色噴泉,展現(xiàn)了古城英姿煥發(fā)、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