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民俗 都天廟會(3)
慕笛安
“鑼鼓擔子”后邊為兩個“抬判”?!疤小币喾Q武判,與陣前的“走判”即文判大不一樣。抬判身穿背后插著四面繡有龍鳳鳥獸圖案、帶有飄帶三角小旗的“長靠”,腳蹬粉底皂靴,紅臉、黑色長須,威風凜凜地站在由四人抬著的長杠抬閣之上。抬閣中間綁著一張曲背太師大椅,椅背、椅腿及抬閣長杠上都用紅布包裹。出行時抬判叉立在椅前,雙手半握拳左右搖晃,名曰“甩擺”。如過城門甕、牌坊、瓦卷時,則坐在椅子上。如遇寺、廟、觀、庵及橋梁、祭壇時,則雙手合抱、躬身下拜。如遇商行、店鋪放一串小鞭,抬判則在抬閣上表演“跌叉”、“漁翁撒網(wǎng)”、“鴨子淘食”、“風卷殘云”、“黃鶴亮翅”等倒立、翻滾驚險動作。此時,觀眾紛紛往抬閣上撂賞錢、賞物(紙扇)。抬判過后,十班大會儀仗陸續(xù)而過。如菜行業(yè)的“萬福會”,白天迎會,會前為九把黃羅蓋大傘,隨隊人員手提、肩扛上書“萬福會”字樣的紅燈籠、三角黃旗和亮牌。
晚上則改為五把琉璃(后又改為玻璃)大傘。琉璃傘為六角立體形狀,六個組合燈箱內(nèi)可點燃六支蠟燭照明,十分好看。傘后為十多人組成的“鑾駕”。文武執(zhí)事均用鼎銅錫打制,其刀、槍、劍、戟十八般武器和飛禽走獸金瓜形杖頭惟妙惟肖,十幾面百腳幡彩色龍鳳旗迎風招展,好不威武。“鑾駕”身后緊跟有頭套面具,身著蘭色“Y”字領滾邊褂子、蘭燈籠腳褲子,腰束紅色飄帶、手執(zhí)長柄大荷葉和身著紅色“Y”字領滾邊褂子、紅燈籠腳褲子,腰束蘭色腰帶,手捧內(nèi)藏一只半遮半掩的“三腳蟾蜍”果盒,邊走邊扭的“和合二圣”。有“二十四孝”。二十四個老子,按順序排列為:“孝感動天”的舜帝、“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嚙齒痛心”的孔子學生曾參、“單衣順母”的孔子學生閔子騫、“為親負米”的孔子學生子路、“鹿乳奉親”的郯子、“戲彩娛親”的老萊子、“賣身葬父”的董永、“郭巨埋兒”的郭巨、“涌泉躍鯉”龐氏、“拾椹供親”的蔡順、“刻木事親”的丁蘭、“懷桔遺親”的陸績、“行傭供母”的江革、“扇枕溫衾”的黃香、“聞雷泣墓”的王裒、“恣蚊飽血”的吳猛、“臥冰求鯉”的王祥、“扼虎救親”的楊香、“哭竹生筍”的孟宗、“嘗糞憂親”的庾黔婁、“乳姑不怠”的唐夫人、“棄官尋母”的朱壽昌、“親滌溺器”的黃庭堅。二十四個孝子(女),所處的時代不同、裝束打扮亦不相同,令人叫絕。
此外還有“劉海戲金蟾”、“濟公活佛”、“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張仙送子”等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故事出現(xiàn)在迎會隊伍之中。最為精彩的為高蹺長陣。八個不同體態(tài)特征的漢子,分別裝扮成“鐵拐李”、“蘭彩娥”、“韓湘子”、“呂洞賓”、“曹國舅”、“漢鍾離”、“何仙姑”、“張果老”八個仙人,其人物造型皆與傳統(tǒng)圖畫中的八仙一模一樣,叫人稱奇。
他們一個個腿綁長短不等的高蹺(最高的六到七尺,最矮的四尺有余)。每副高蹺都有兩個護衛(wèi),上下拱橋、過城門甕、牌坊都由護衛(wèi)人員托著或抬著過去。京廣綢緞行業(yè)的“增福會”除了鑾駕儀仗外,還有由四人抬著、風車式內(nèi)坐六名兒童,不停地上下翻轉(zhuǎn)的“秋千”。竹業(yè)“慶福會”和柴草業(yè)“接福會”的大傘為“竹子傘”(一人撐著,另一人托著行走)。除了十班大會組成的出會儀仗外,各城門還有“內(nèi)班會”。其成員來自各行各業(yè)、小商小販、閑雜人員等。他們有的扮演丫叉小鬼、有的裝扮文武判官、有的敲鑼打鼓、有的吹拉彈撥、有的杠傘打旗、有的飾衙役、有的做犯人、有的當轎夫、有的作“馬弁”,摻和在各會里“跑龍?zhí)住?。待十班大會游行隊伍陸續(xù)走過,最后為“都天大帝”菩薩駕出巡?!岸继齑蟮邸逼兴_駕仿照帝王出巡圣駕:四面?zhèn)}鑼、四面黃旗、一把巨型遮陽黃羅蓋傘、鑾駕儀仗、宮燈、薰香爐香案和上書《睢陽太守》、《開元進士》、《御史中丞》、《都天大帝》、《江淮保障》、《代天巡狩》以及《肅靜》、《回避》等字樣的木牌、亮牌。
其后為八人抬著的都天大帝入座的神轎。轎后為幾十名來自本城“天妃宮”、“東岳廟”、“華神廟”、“開元觀”、“關(guān)帝廟”、“龍王廟”等道觀,身著各種鳥獸花卉圖案彩色道袍、各執(zhí)嗩吶、笙、簫、笛、管、琵琶、三弦、鏜鑼、點鼓(懷鼓)、大扯缽道士組成的樂隊。他們邊走,邊輪番演奏唐宋時代的道教古樂《浪淘沙》、《采蓮子》、《清平樂》、《醉太平》、《虞美人》、《一剪梅》以及南昆樂曲《昭君出塞》、《十面埋伏》、《回營打圍》、《雨打芭蕉》等。此外還吹奏一些蘇北及里下河一帶流行的《下盤旗》、《蘆江怨》等美妙動聽、令人神怡、如入仙境一般的民間小調(diào)。會的尾聲為一群“磕拜香”的人。他們每人備有一張用紅布包裹著的小板凳,板凳上綁著小型香爐燭臺,膝腿蓋上綁著干粽箬和紅布(當護膝用)身背包袱、雨傘。逢橋、逢巷、逢寺廟庵堂、祭壇都要下拜磕頭。整個大會從頭至尾長約兩華里。將它說成是一個民俗文化展示的流動大舞臺,實不為之過分。
自清嘉慶年間至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的一百六十多年中,興化每年都要舉辦迎神賽會(民國二十年,即1931年因特大水災而未舉行)。各行業(yè)十班大會隊伍都是陸陸續(xù)續(xù)地出發(fā),并不十分連貫。而為慶祝興化城解放兩周年,1951年舉行的迎會,是統(tǒng)一集合、統(tǒng)一出會,九班大會一齊出(因當時錢莊典當行已不存在,故其“聚福會”也就無法出會)。加上剛從解放區(qū)“引進”的“秧歌舞”、“挑花擔”、“蕩湖船”、“跳毛驢”、“小放?!?、“打蓮湘”、“打腰鼓”、“舞龍”、“舞獅”以及“洋鼓洋號”等文藝表演形式,而使興化廟會更加別致、新穎、熱烈、活躍,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