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
良材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yè)——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人們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晚上咚!咚!咚!——“鳴鑼通知,關好門窗,小心火燭!”咚!咚!咚!——“寒潮來臨,關燈關門!”咚!咚!咚!——“早睡早起,鍛煉身體!”的情意,這就是打更。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yè)。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nóng)村城鎮(zhèn)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么,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后,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yè)也就逐漸消失了。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于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yè)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開涮,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還有句話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其實,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墻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就參曾經(jīng)是打更的,可他卻培養(yǎng)出孫中山這樣杰出的人物。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里,至今還保存著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讓人引發(fā)多少打更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