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風(fēng)俗 大巴山火塘
含煙
大巴山有三件寶:“家家火塘常年燒,青絲白帕纏腦殼,過冬棕片裹雙腳”,這一民謠形象地道出了昔日大巴山的民間風(fēng)俗習(xí)慣,而其中的火塘卻與山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火塘,顧名思義,是用來取火的設(shè)施。它形狀呈四方形,用堅硬的大青石鏨刻而成,高約半尺,其狀若鼎,其面若盆,俗名又稱火盆,常置于堂屋,火塘中間盆內(nèi),用樹圪蔸、柴塊、樹葉架起熊熊大火,供取暖燒水做飯之用,火塘上方懸系一條鐵鉤,能升能降,鐵絲末端懸掛一只鐵罐,因其形狀似鼎,又稱鼎罐。每逢寒冬臘月,鐵罐內(nèi)盛著隨時備用的熱水,山民們勞碌一整天后用它來洗手洗臉洗腳。
每逢隆冬季節(jié),親朋好友相聚,他們便熱情招呼圍坐在火塘邊,燃起熊熊柴火,隨著烈火燒旺,直讓人烤得退避三舍,干柴濕柴、大柴小柴,混合兼燒,火塘里便響起清脆的噼里啪啦的炸柴聲,紅紅的火焰映紅了那一張張樸實憨厚的笑臉,在暖融融的氣氛中,主人家與客人拉起了家常,他們談?wù)撝约业囊荒晔粘?、生計得失,籌劃著來年的豐收與希望,也談山村里的奇聞軼事,掌故傳說,抑或道聽途說村里的婚喪嫁娶、修房起屋以及山民們自己心中十分神秘遙遠(yuǎn)的地理風(fēng)水、陰陽八卦……,而每當(dāng)這個季節(jié),山里的媒婆正是她們最為忙碌的時候,她們能言善辯,走村竄戶,從中撮合成就一樁樁新婚喜事,也拆散一對對父母堅決反對、自由戀愛的美好姻緣而導(dǎo)致人間悲劇的發(fā)生。
大巴山崇山峻嶺,信息閉塞,蝸居在大山溝壑里的山民,樸實、熱情、好客、善良。每逢遠(yuǎn)客來,主人毫不吝惜地從火塘上方取下早已從山里打獵的野雞、野兔、野山羊、野豬等山珍,從土地里撿出來的野蘑菇、銀耳、山芋、蕨菜等純天然綠色食品,伴著土豆、臘肉臘骨、蔥蒜姜辣椒等佐料,薈萃一大罐,燉熟燉爛,那紅彤彤的火苗舔著黑黢的罐底,燉湯沸煮的氣味伴隨著撲鼻的香氣,直饞得人心頭發(fā)癢。這時,主人恭讓著客人端坐上把位,從熱騰騰的鼎罐里舀上幾大海碗燉湯,男人們猶如梁山好漢般地猛喝自己釀成的濃烈包谷酒,乘著酒興,劃著拳令,酒壯色膽,他們談?wù)撝酱謇锏哪募蚁眿D姑娘長得俊俏,哪家男人又偷了哪家婆娘等一大堆桃色新聞,一人一碗,一口一大盅,直喝得臉紅得像關(guān)公,酩酊大醉,昏天黑地,四仰八叉,也有膽大潑辣的主婦舉杯把盞,與男人一決雌雄,上陣助興,只灌得男人臉紅筋青,不分東西南北,醉態(tài)百出!
在那生活困難的年代,火塘給山里娃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與希望,從大巴山走出來的巴山人,怎么也忘不了那困難的歲月。還是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大集體生產(chǎn)時,按工分分口糧,往往讓勞動人口少的村民吃不飽穿不暖,冬夜漫長,一家老小圍坐在火塘邊,大人們便偷偷地從土地里挖出紅苕洋芋,放進(jìn)火塘煨熟,除去灰燼,那略帶焦糊味的香味,牽動著細(xì)娃兒早已按捺不住的喜悅與歡呼,鬧著嚷著,一人一塊,沒有嘗到的哭鬧叫嚷,讓大人們安慰許久。
屋外大雪紛飛,寒風(fēng)怒號,屋內(nèi)暖氣洋溢,坐在火塘邊的女人們則納著鞋底,扎著鞋墊,飛針走線,她們心靈手巧,用纖細(xì)長長的彩色花線,把山里的飛禽走獸、四季花卉、河潭里的魚蟲蝦蟹,用心繡在鞋底鞋幫、袖邊褲腳,工藝雖不精細(xì),卻也在樸拙中流露出精巧,古樸中彰顯新奇,銘刻著婦女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向往。
大巴山的火塘,顯現(xiàn)著一年中山民家最豐盛的季節(jié),濃縮了莊戶人家一年的辛勤。到了農(nóng)歷十月,家家戶戶宰殺年豬,把豬肉剔成塊,用瓷缸把豬肉、豬骨、豬五臟六腑鹽腌后,懸掛在火塘正中,用柏枝松丫熏制成油亮亮的臘制品,用各種調(diào)料與瘦肉切細(xì)灌成香腸,用篾條編成籬笆,把大腸一圈一圈地纏繞在笆子上,懸于火塘,熏干煎成油,而山里人哪家火塘上臘肉掛得最多,則認(rèn)定這家主人勤快,家道殷實富足,有出息,主人也在人們的嘖嘖稱贊聲中引以自豪。
如今的大巴山,交通方便,村村通了電,家家用上了電熱爐,為了節(jié)省天然林,老鄉(xiāng)們則用蜂窩煤、燃?xì)夤薮媪宋羧盏幕鹛粒鹛烈脖辉S多人遺忘在記憶的角落,成為人們遙遠(yuǎn)的記憶和傳說。(攝影: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