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文化藝術
霽蕓
廣州是嶺南文化薈萃之地,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廣州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南北融匯,中西交流。歷史上中原人四次大舉南遷和得海外風氣之先,是構成廣州文化(嶺南文化的主體)的兩個重要條件。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博物館展出的珍貴文物,可見漢初古廣州的音樂、舞蹈、篆刻及玉器、漆器、銅器文化水平。廣州方言又稱粵語、粵方言、廣府話或白話,是漢語的一支重要方言,為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七大支系之一。
近代廣州文化藝術生機勃發(fā),原有的品種日趨成熟,新的品種破土而出。文學方面英杰輩出,文、詩、小說均出現(xiàn)不少佳作?;泟≡谕砬逡炎叱鰢T,清末民初邁出革新步子,逐步形成影響遠至海外的地方劇種。解放后逐步健康發(fā)展,改革開放后對外交流頻繁,廣州曾舉辦國際粵劇節(jié),影響甚大。以廣州方言演唱的曲藝形式多樣,從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八音班、鑼鼓柜、咸水歌到粵曲的形成與發(fā)展,可見廣州曲藝文化有深厚群眾基礎。清道光八年(1828),南海橫沙人招子庸編成《粵謳》4卷出版;1904年英國人金文泰把它譯成英文,以《廣州情歌》為書名介紹到歐洲。到民國時粵謳從多寫男女之情發(fā)展成為宣傳民主革命的文學形式,使之在廣東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當代粵曲曲藝十分普及,不少“私伙局”活躍于市內。
作為粵曲、粵劇音樂重要組成部分的廣東音樂(粵樂)在廣州流行已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在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有一定影響。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收融匯外省音樂文化,并逐步借鑒西方作曲技法和演奏手法的產(chǎn)物,充滿時代色彩和變革精神,以清新明快、優(yōu)美動聽旋律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成為流傳最廣的中國地方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