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節(jié)日的飲酒習(xí)俗
依丹君
中國在幾千年的酒文化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飲酒習(xí)俗。例如祭祀、節(jié)日、婚嫁等時期,需要飲用不同的白酒、紅酒、米酒,來點綴節(jié)日的氣氛,這些約定俗成的習(xí)慣成了我們不變的習(xí)俗。
祭祀飲酒。
夏商時期就用酒來祭祀天地、山川、神靈、先祖。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yán),祭祀用酒也有嚴(yán)格的等級規(guī)定。這種祭祀飲酒之風(fēng)迄今仍然盛行,但摒棄了封建迷信色彩,成為人們表達對死者、前輩、英雄、先烈的緬懷思念的方式。
節(jié)日飲酒。
正月初一飲屠蘇酒、椒花酒、柏葉酒。飲酒時,先長后幼、晚輩舉杯向長者祝壽,這種風(fēng)俗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飲酒、吃元宵、看花燈之風(fēng)俗,自漢朝以來相沿不變。三月則有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人們禳災(zāi)祈福、悼念故人、郊游踏清之風(fēng),自周朝以來,歷代相傳。此時,無論宮中、官府、江曲、月下、花前、墓旁、市肆酒店到處都有人飲酒。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自夏商以來,就流行懸艾、沐蘭湯、飲菖蒲酒、雄黃酒之風(fēng)俗。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西周末年就有賞月飲酒的習(xí)俗。唐宋以后,中秋飲酒賞月、歡慶團圓之風(fēng)更盛。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飲酒之風(fēng)始于漢朝。人們多于此時飲菊花酒,消災(zāi)增陽延壽。自戰(zhàn)國以來,人們就用酒肉祭祭祀神靈、供奠祖先、祈求來年幸福。除夕之夜,舉家守歲飲酒,自唐宋以來千年不衰。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xí)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fēng)格。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xí)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jù)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
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jié)”前釀造。歲首節(jié)相當(dāng)于漢族的春節(jié),“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fēng)、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藥材,類似于漢族的“屠蘇酒”,但藥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節(jié)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rèn)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tǒng)習(xí)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谷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里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稻谷,倒掛在堂屋右后方山墻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nèi)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菊花酒”:
由來已久,《西京雜記》曾記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婚姻飲酒習(xí)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方人生下女兒才數(shù)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fā)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zhì)與一般的紹興酒并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壞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
“喜酒”:
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jié)婚時的“交杯酒”:
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后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后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后的“謝親席”:
將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禮盒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yǎng)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fēng)酒”和“出門酒”:
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fēng)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然后,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槎Y后,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nèi)側(cè),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
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約已經(jīng)生效,此后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
結(jié)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亻T酒只設(shè)午餐一頓,酒后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
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tǒng)儀節(jié),在古代又稱為“合巹”,古代結(jié)婚時用作酒器的一種瓢:合巹(舊時夫妻結(jié)婚的一種儀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飲酒)。巹飲(飲合巹酒)。),《禮記·昏義》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jié)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只酒杯相聯(lián),并綰成同心結(jié)之類的彩結(jié),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fēng)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qū)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后,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
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zhí)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滿月酒”或“百日酒”:
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fēng)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
舊時孩子出生后,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
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xí)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梁酒”和“進屋酒”:
在中國農(nóng)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這天,要辦上梁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xí)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并致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yè)酒”和“分紅酒”:
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工之時,老板要置辦酒席,以致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
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昔別之情。在戰(zhàn)爭年代,勇士們上戰(zhàn)場執(zhí)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wù)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