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過七夕(2)
墨徹醬
這一“出花園”禮俗蘊含了多重意義:
一是 “孝悌”,通過筵請族親,讓孩子懂得感恩長輩們對自己的養(yǎng)育與呵護;
二是“乞巧”,通過吃公雞頭,寓意獨占鰲頭,寄望兒女成年后能出類拔萃,成為棟梁之材;
第三是通過“拜公婆”儀式,“宣告”爛漫孩童時代的結(jié)束,必須逐漸學會明白世情俗理。據(jù)稱孩子“出花園”穿紅屐、吃公雞頭習俗,是與明代嘉靖年間的潮州文狀元林大欽有關(guān)。少年時期的林大欽家貧買不起紅鞋,只穿紅木屐,一天他路遇一老者,只見老者手抱一只大公雞,將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的上聯(lián)鋪于地上,蹲守等待應(yīng)對者,聲言誰對出下聯(lián)便可獲贈公雞。當林大欽不假思索對出 “牝羊頷下須”的下聯(lián)時,老者贊嘆不已,遂兌現(xiàn)諾言將公雞相贈于他。回家后,林大欽的父母獲悉此事很是欣悅,遂宰煮了公雞,并砍下雞頭給林大欽作為勖勉,以期將來能出人頭地。成年后的林大欽果然高中狀元,于是乎鄉(xiāng)鄰便紛紛效仿,在孩子“出花園”時讓孩子穿紅屐、吃雞頭,經(jīng)一傳十、十傳百,這一“例俗”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前幾年,潮汕的“出花園”禮俗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至于七夕被潮汕人稱為“走仔節(jié)”,則是指出嫁后生了小孩的女人,都會在七夕當天由丈夫陪伴,帶上“手信”回娘家省親,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