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民間刺繡絢麗多彩
相望
合水縣民間刺繡從漢代開始,隨著“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逐漸興起,唐宋以后,更加發(fā)展,各種風格和紋飾的“錦繡文綺”,爭奇斗艷,不僅品種繁多,而且水平出眾,質樸純真,艷麗多姿,光彩照人。
合水民間刺繡,屬一種做工精美,最具傳統(tǒng)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術品。七八歲的姑娘就開始從祖母手中學著扎花繡朵,隨著年齡增長,繡工越來越精,民謠云:“8歲學針錢,13進繡房,進了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上。”
歷代的合水民間刺繡,凝聚著婦女勤勞和智慧,展示了她們巧奪天工的藝術魅力,以古樸、雅稚,敦厚,精獷的藝術風格,給人以原始生態(tài)的優(yōu)美感。包含著古代哲學的神秘色彩。
古老的民間刺繡主要用于服裝、鞋帽、床帳、掛包和其他小件的裝飾。如頭巾、香包(荷包)、手帕、扇帶、煙袋、玩具等,全是生活中的實用品,實用品加上點綴,不僅美觀大方,還能加固布料,耐磨耐穿。
合水民間刺繡中最能在廣眾面前展示風彩而又惹人喜歡的掛件首推香包。
香包,又叫荷包,俗稱“?;睢?。古代稱作香囊、容臭、佩幃、香袋等。囊中裝入香料,故稱香包,含十里之香,傳黃土之情。形態(tài)各異,桃形、石榴形、雞心形、金瓜形、小老頭、小畫兒、五毒、針扎形等應有盡有。其內涵不外乎解邪穢,祛惡氣。還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為男女戀愛定情信物。尤其是每逢端午節(jié),兒童頭戴虎頭帽,腳穿虎頭鞋,肩蹲小老虎,胸前佩戴五毒(蝎子、蜈蚣、蜥蜴、蛇、蜘蛛)等香包,蔚為美觀,青年人相互搶香包,學生給老師贈香包。香氣噴鼻,情趣盎然。
民間佩戴香包始于我國戰(zhàn)國末期,唐宋以后佩戴之風更加興盛。迄今,每遇端午節(jié),千家萬戶都繡香包,大人小孩帶香包的風俗更加濃郁。
合水民間刺繡,內容豐滿,題材極其廣泛,一般是以花卉、花鳥,動物或民間傳統(tǒng)人物為主,且多寓吉祥。多以原始圖騰崇拜為主題,注重實用性和裝飾性,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農民煙袋上的繡花荷包,裝錢的錢包,兒童穿戴的虎頭帽、描龍繡鳳的肚兜,男女老少的繡花鞋墊,祝壽的繡花帳、繡花鞋、繡花枕及“丹鳳朝陽”、“魚兒鉆蓮”、“蓮生貴子”、“鴛鴦戲水”、“八仙祝壽”、“松鶴延年”等,生活情趣鴦然,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端陽節(jié),更是合水民間香包刺繡工藝大亮相的日子,從城鎮(zhèn)到鄉(xiāng)村,千家萬戶,男女老少,佩戴著各式各樣的香包,五彩紛呈,爭奇斗艷。
合水香包以彩色綢緞、彩色布塊、彩色絲線為主要原料,繡荷包時,將丁香、山艾、細辛、甘草、白芷等藥粉參入棉花團,包裹其中,以便使刺繡不僅彩色艷麗,而且香味濃厚撲鼻。許多刺繡還吊以各色線穗子,再綴以水銀珠子、光片之類,顯出珠光寶氣之美感。香包中采用不同的香料體現(xiàn)不同的功能。如枕頭催眠幽香,汽車掛件清香,情人信物玫瑰香,香包鮮美顯奇香。
合水香包刺繡針法有鋪針、平針、散針、打子、套扣、盤金等,講究平繡、鎖繡,補繡,辯子繡、納繡,桃花等。繡制過程中,還有剪裁、打結、鎖邊、圈金等工序。針黹精密,一絲不茍,把真實的感情注入到一針一線之中。配色柔和,恰到好處。把生活的情趣繡得活靈活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