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驚蟄民俗 炒蟲
罌粟花
驚蟄雷動,百蟲“驚而出走”,從泥土、洞穴中出來,于是蟲蟻開始活動,逐漸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如湖北土家族民間有“射蟲日”,于驚蟄前在田里畫出弓箭的形狀以模擬射蟲的儀式。又如如浙江寧波驚蟄“掃蟲節(jié)”,農(nóng)家拿著掃帚到田里舉行掃蟲的巫術儀式,將一切害蟲的“掃除”。在民俗中,掃帚什么都能掃,如掃除妖魔鬼怪、掃魂、掃除疾病、掃除晦氣、掃除蟲害。民間舊時送葬,棺材后頭掛把掃帚,用來掃魂,以免死者把魂留下。如遇上蟲害,江浙一帶就家家戶戶紛紛將掃把插到田頭地間,以請掃帚神來幫助消除蟲災。
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qū)蟲的功利目的。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qū)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故俗語稱“炒蟲炒豸,煞(煮)蟲煞豸”。驚蟄是冬眠昆蟲開始復蘇活動之時,因此客家先民主張早期滅蟲。驚蟄日,汀州客家還有做芋子粄或芋子餃吃的習俗,以芋子象征“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贛南上猶、崇義一帶以及吉安遂川客家,驚蟄日上午,農(nóng)家將谷種、豆種、南瓜、向日葵籽及各種蔬菜種子取一小撮放入鍋中干炒,謂之“炒蟲”。炒熟后分給自家或鄰居小孩食之。據(jù)說如此一來可保五谷豐收,不受蟲害。
遂川縣城居民,早年也有驚蟄日殺蟲習慣,在房前屋后的墻基、畜欄、廁所等處撒上生石灰,在桃木果樹下噴灑石灰水,菜園中也灑一些石灰粉末,以殺蟲、防蟲。類似以撒石灰除蟲害的民俗,在清代客家地區(qū)地方志中也多有記載:
清光緒元年《曲江縣志》載曰:“驚蟄日,撒石灰于壁間,以壓蟻,炒米粒果而食?!?/p>
一九五八年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油印本《南雄府志》載曰:“凍蟲節(jié),以石灰撒屈戌(即酒窟)、磉堁(即儲存糧食的谷倉、米倉器具)及一切器用之物,蟲蟻不侵。”
清康熙二年《乳源縣志》載曰:“驚蟄日,家以石灰撒于墻基,謂除歲中蟲蟻。”
清同治十三年《永豐縣志》載曰:“驚蟄日,家家用石灰撒墻壁、柱礎及幾榻腳,以辟蟲蟻?!?/p>
粵東梅州大埔縣也有炒驚蟄之俗。近人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七·廣東》載曰:“大埔有一處奇俗,名曰炒驚蟄。每年到是日晚間,家家皆取黃豆或麥子,放在鍋中亂炒,炒后并舂,舂后又炒,反復十余次而后已。其原因,蓋大埔地方,有一種小小之黃蟻,凡人家所藏糖果等食,必蜂聚而食。俗云,是晚炒了豆麥等物,則黃蟻可以除去也。炒黃豆及麥子之時,口中并念道:‘炒炒炒,炒去黃蟻爪;舂舂舂,舂死黃蟻公’也”。
“二月二,龍?zhí)ь^,蝎子蜈蚣都露頭?!边@天,河南南陽農(nóng)家主婦要在門窗、炕沿處插香熏蟲,并剪制雞形圖案,懸于房中,以避百蟲,保護全家安康。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客家人也還保留著雞吃蟲子的民俗,舊時幾乎所有客家農(nóng)村的屋頂上都立有瓷公雞,俗稱“鳳雞”,民間認為“鳳雞”具有鎮(zhèn)風煞、克蟻害、護宅保平安之效。雞在我國傳統(tǒng)民俗中被視為吉祥物,雞鳴報曉,鬼怪避之,雞吃毒蟲,翦除五毒,故宋代《風俗通》有云:“除夕以雄雞著門上,以和陰陽?!薄肚G楚歲時記》亦云:“貼畫雞或斫鑄五彩及土雞于戶上,懸葦素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p>
與客家“炒蟲”習俗相接近的北方民俗有驚蟄“吃蟲”、“震蟲”。陜、甘、蘇、魯?shù)仁》萦小俺措s蟲、爆龍眼”習俗。二月二,人們把黃豆、芝麻之類放在鍋里翻炒,噼啪有聲,謂之“爆龍眼”,求風調(diào)雨順。男女老少爭相搶食炒熟的黃豆,謂之“吃蟲”,意喻人畜無病無災,莊稼不生害蟲。又魯東南一帶二月二,主婦以炊棍敲鍋臺,謂之震蟲。以彩紙、秸草或細秸稈成竄懸于堂屋梁上,謂之串龍尾。還有主婦敲面瓢,邊敲邊唱咒語:二月二,敲瓢叉,十窩老鼠九窩瞎,還有一窩不瞎的,送給南嶺老八家。(“老八”指專吃老鼠的蛇)
驚蟄日驅(qū)蟲、除蟲、吃蟲的習俗,起源非常古老,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還保留著與客家“炒蟲”類似的傳統(tǒng)。
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jié)”。是日,仡佬人的飯桌上都擺著幾碟別具風味的菜肴——油渣蝗蟲、酸螞蚱、糖炒蝶蛹等,全家人團團圍坐,家長說一聲:“吃,嚼它個粉身碎骨,吃它個斷子絕孫。”隨即,一家人就一齊舉筷,痛痛快快地吃起來。這就是仡老族過吃蟲節(jié)的場景。仡佬族各村寨還要殺豬過吃蟲節(jié)。這一天,村上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捉蟲。吃過晚飯后,人們都聚集到“吃蟲廟”,唱歌跳舞,然后排成長隊到田垌游行。游行隊伍邊走邊捉蟲,還插撒有雞血的小白旗,表示對害蟲示威,同時對第一個吃蟲驅(qū)災的仡佬族先民甲娘加以祭祀。
除仡佬族過吃蟲節(jié)外,哈尼族也有專門吃蟲的節(jié)日,民間稱“捉螞蚱節(jié)”。不同于平時的食用昆蟲食品,捉螞蟻節(jié)的吃蟲有很大的成份是在消除蟲害。因此,當人們捉到螞蟻的時候,首先把螞蚱撕成頭、腿、耳和翅膀各一份,然后再用木棍或竹片夾起來,插在田邊、地頭,用以威嚇那些還沒有被捉到的螞炸,使它們不敢再危害莊稼,最后才把這些撕碎的螞蚱收攏起來,回家作菜。
云南布朗族則有“食蟬”習俗。入夏以后,年輕的姑娘紛紛捕捉成蟬。布朗族姑娘捕蟬不是聽蟬的叫聲去尋找,而是多在黃昏之后,寨子里的姑娘們常常成群結(jié)伙去踏山,在踏實山的時候,那些白天飛累了的蟬都落在地上或灌木叢里,并且被露水潤濕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了。姑娘們就可以信手拈來。待揀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回家將蟬用沸水燙死,并去其翅膀,放入小籠屜內(nèi)蒸熟,搗碎,做成與沿海漁民食用的蝦醬一樣的蟬醬。經(jīng)常食用蟬醬,據(jù)說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yī)療作用。
能以多種昆蟲入菜的,應該首推云南的傣族。傣族食用昆蟲種類多,范圍廣,而且食用方法多種多樣。除蜂蛹和成蠶外,還食用江邊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螞蟻、螞蟻蛋和竹蛹。竹蛹又稱象鼻蟲,是生長在野生竹中的一種甲狀蟲的蛹體。色白,長有一寸左右。有時一節(jié)竹中,可取多至數(shù)十條。取出的竹蛹先用鹽水浸泡入味。竹蛹以九至十月間最肥,有些傣族群眾常把選用出最好的竹蛹外面裹上雞蛋,用油炸成呈黃色后下酒。其特點是外焦里嫩,被認為是最好的下酒菜。
在傣族民間食用昆蟲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螞蟻拌成的涼菜。據(jù)說既消暑,又開胃。酸螞蟻是生長在怒江兩岸的一種黃螞蟻。因為在其腹下生有一個透明的儲酸小黃球,故稱酸螞蟻。酸螞蟻的巢都筑在一種豆種植物的枝和干上。巢是用螞蟻吐的絲狀物將植物葉子連接一起做成的,呈倒圓椎形掛在植物的枝干上。大的螞蟻窩約有一尺左右。捕獲酸螞蟻大約在立夏以后。
在傣族民間除普遍喜食酸螞蟻之外,還喜食螞蟻蛋,以蟻子作醬,周代宮廷即有之,取螞蟻蛋時,先把螞蟻趕走,然后把螞蟻蛋洗凈、曬干,與雞蛋和一起同炒,其味比完全用雞蛋更為鮮美。當然,在民間也有直接用酸生拌螞蟻蛋做成涼菜食用的,傣族普遍喜食螞蟻,可能與其口味嗜酸有關。當然,單純靠人邊去捉蟲滅災,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但這種活動,確實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愿望。人們通過這種食俗活動,大大地開拓了人類食品來源的新領域。特別是近些年來,很多專家發(fā)現(xiàn)昆蟲食品不僅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而且蛋白纖維很少、容易被人體吸收。
贛南客家俗稱正月初三為“三重日”,民間多訛作“生蟲日”,家家戶戶要“炒豆子”。從黃豆、豌豆、四季豆、花生等種子中各隨意抓取一些,混合一起炒熟,寓意將蟲子全部炒死,以祈五谷豐登。同時忌入菜園摘菜,以免觸動了“蟲包”,蟲害難除。上述習俗與驚蟄日“炒蟲”,可謂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