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喪葬習(xí)俗
谷雪子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喪葬習(xí)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巖葬、水葬幾種。人死后遣人到附近親戚家報喪,請“釋比”念經(jīng),喪主為死人凈身,穿壽衣3~6件入棺,父母健在者穿白色,其余為深色,并在棺內(nèi)放五谷雜糧,50歲以上病死為壽終歸天,要唱喪歌、跳喪舞;兇死、傳染病等非正常死亡必須火葬,但不一定進火墳場,尸體不能停放屋內(nèi),外姓死者無論火葬、土葬均不入祖墳。死者除無兒無女外,均要按期安葬,一般停放三日,所有墳?zāi)辜捎冒资瘔酒觥?/p>
火葬是其傳統(tǒng)葬俗,每個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墳場,用石砌圍圈,往往有碑記載姓氏與開始設(shè)立墳場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歲以上正常病故,認為是壽終歸天,要唱喪歌,舉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遺囑是否選擇火葬的。
火葬是自古相傳的喪葬習(xí)俗。《呂氏春秋·義賞》說:“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果,而憂其死不焚也”?!短接[》引莊子逸篇說:“羌人死,焚而揚其灰。”解放前,茂文縣以北的一些地區(qū)仍行火葬。其他地區(qū)因漢族的影響已改用土葬。惟兇死、傳染病及其非正常死亡者仍用火葬。葬法是在人死后三天進行火化?;鸹绊氄埗斯b咒,然后抬棺至本族的火葬場。那里設(shè)有一座可以移動的小木屋,內(nèi)供奉本族歷代祖先的神位,葬時將小木屋移至他處,而置應(yīng)葬的棺木于其地,然后四周堆放柴火連棺木火焚。這時死者親屬圍坐號哭、并唱孝歌、跳喪舞。焚化之后,將骨灰埋在地下或封在崖穴中。在茂文羌族自治縣雁門鄉(xiāng)一帶,一姓有一個火墳,一個村有幾個火墳。這些火墳位于村寨附近,系用木板搭成房屋形態(tài),約五尺見方,有小門,人死后連棺材一起焚燒,燒畢取骨灰由小門投入火墳。有的地方是數(shù)姓共一個火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