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絳龍興寺
香靈
龍興寺位于山西省新絳縣城北街的高坡上。該寺始建于唐代,因供有碧落天尊像,初名碧落觀。唐咸亨元年(670年)改稱龍興寺。至唐會昌五年(845年),由于武宗李炎搞滅佛,拆寺毀廟之風盛行,寺內(nèi)建筑損毀殆盡,只有塔院寺幸存。宋代前,趙匡胤曾寓居于此,后來這里又恢復了龍興寺之名。
龍興寺位于新絳城內(nèi)高臺之上,聳立于寺內(nèi)的古塔非常醒目。寺前擴建出一廣場,停車參觀非常方便。
龍興寺始建于唐,最早為道教碧落觀。唐咸亨元(670)年,改為佛教龍興寺。唐武宗滅法,龍興寺建筑被毀。宋代因太祖趙匡胤曾居于此,又改寺為宮。后再次被僧人占據(jù),恢復龍興寺一稱。
由龍興路北行縱目遠望,龍興寺塔巍峨壯觀。幾度興廢佛道輪回,龍興寺規(guī)模不大。登上漫坡石階,塔前一三合小院。不太寬敞的寺院內(nèi)建有主殿大雄寶殿,兩側(cè)配殿為關公殿與娘娘殿,院正中立碧落碑亭。
龍興寺大雄寶殿根據(jù)木構(gòu)眾多方家確認為元構(gòu),幾度興廢佛道輪轉(zhuǎn)至元代重建大雄寶殿。
殿內(nèi)存有彩塑與懸塑,據(jù)介紹為宋金遺作。
碧落碑是享益全國的名碑,國家一級文物。碑高2.26米,寬1.03米。碧落碑立于唐高宗李治總章三(670)年,是李淵第十一子韓王元嘉四子李訓,李誼、李撰、李諶為其王母祈福而立。碧落碑刻文21行,實有630字。碑文雜取鐘鼎、古籀兼及小篆等筆體,在前代諸家古體書法上加以省變通借,融會貫通,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姿態(tài)優(yōu)美、獨具風格的新古篆體,被歷代金石家和書法家視為珍品。
碧落碑盡管珍貴,但沒有相當古文和書法功底很難辨認通讀全文。唐咸通十一(807)年,鄭承規(guī)奉命用正書將碑文譯出,刻于另一石上。《潛研堂金石文跋》記“篆字奇古,小儒咂舌不能讀,賴有鄭承規(guī)譯文稍可句讀”?!耙蔷辛鶗?,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
龍興寺兩大珍寶,一為碧落碑再一則是龍興寺塔。龍興寺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塔,始建于唐、清代重修。據(jù)傳唐代所建降塔為八級,清乾隆年間增高五級,高42.4米。
塔身正背兩面設拱門,每層拱門之上均設有門額。一層額題“一柱擎天”;二層額題“兩莖仙掌”;三層額題“三汲龍門”;四層額題“四大躋空”;五層額題“五云獻瑞”;六層額題“六鰲首載”;七層額題“七星召應”;八層額題“八風協(xié)律”;“九陌看花”、“十方一覽”等。
龍興寺塔剎為葫蘆狀,據(jù)傳龍興寺塔頂曾出現(xiàn)幾次冒煙。
該寺基址兀聳,居高臨下,頗有氣勢。原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和高塔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絳縣委縣政府又廣泛集資,組織義務勞動,廣征能工巧匠,加固了寺基,整修了殿宇,補建了廊房,并新開了一條直達寺院的寬闊通道。從而使千年古寺,重煥容光,又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