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喪葬民俗
三汾妕慹喥
在隴中喪事亦稱“白事”,民間喪葬多沿襲古俗,實(shí)行土葬,城市上逐漸采用火葬。土葬儀式甚繁,謂之“禮”,古人事死如生,老人故去要祭之以禮。
壽衣
亦稱老衣,每當(dāng)老人到花甲之年(60歲),子女便為父母制做壽衣,一般情況下,在閏年縫制。外罩與棉衣布料忌用緞子(諧音“斷子”)、斜紋布(諧音“邪”)及毛料皮革(會(huì)意“牲畜”)。壽衣主要以棉布、麻布、綢子(諧音“稠子”)或直紋布料,顏色多選用藍(lán)、黑、灰色等。襯衣多用白平紋布和白綢,不綴鐵質(zhì)紐扣。裁剪要選吉日。壽衣做成后,逢節(jié)令或喜慶日,讓老人穿戴一下,到了臨終時(shí)穿上,所穿件數(shù)一般為單數(shù)。
壽材
老人過了六十歲之后,子女們便在閏月之年張羅制作壽材。閏月做壽可以壽介期頤,所謂“閏年閏月一百歲”。做壽材之日,都要燒香化表,子女羅列叩頭,并向雙親及木匠敬長壽酒。棺木多為松、柏木。預(yù)制在生前稱“活壽”??钍街饕小拔宓兹w”、“三底二蓋”、“重底重蓋”。棺槨套用,稱“大小材”。壽材以紅色漆為主,圖案以北斗七星、蓮花送子、回頭望子、松鶴、鹿、五福捧壽(五只蝙蝠,諧音“福”,中間一個(gè)團(tuán)壽字)等。柏木棺材一般油凈水清漆或桐油。
停尸報(bào)喪
年齡較大的老人,臥床不起,俗稱“害老病”。要準(zhǔn)備好老衣,兒女要在老人身邊守護(hù),并要告知親友前來探視看望。定西民俗在這時(shí)候,不愿去醫(yī)院治療,防止逝于外邊,這主要是老人的意愿。咽氣前,一定要將老人移至正寢,子女親友們要聽老人口述遺囑,民間叫做“交代”。穿好衣服,否則認(rèn)為老人“光著身子走了”,臨終時(shí)還要凈身,子女要擦洗身上、剪指甲。亡后,輕輕捋合口眼,置“口含錢”,體現(xiàn)了“緣生事死、不忍露其口”就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嘴,餓著肚子去陰間受罪。舒展四肢,臉面蓋上“苫臉紙”,手中握上冥資小手巾,包上衾布將手足用麻片扎捆端正。將尸體移至炕涼處,進(jìn)行涼尸,移尸于木板上或直接移入棺,置靈堂后槨,燒紙慟哭。捏引魂雞(一般為紅色活公雞)。有的地方還燒紙畫黑驢,稱“燒落頭紙”。
“收尸”后,由鄰里親友相幫停于庭房后墻下的正中,停在木板細(xì)沙之上,前面放上供桌,糊上靈堂,供桌上放上白紙“靈牌”,點(diǎn)上香蠟,亡人頭端點(diǎn)上“長明燈”,并燒香,晝夜續(xù)香不斷。并獻(xiàn)一碗小米飯,倒插一雙筷子稱“倒頭飯”,出殯時(shí)帶到墳頭埋掉。供桌前置“孝子盆”,以供家人及來賓吊唁時(shí)燒紙裝紙灰。靈堂內(nèi)鋪上草,孝子晝夜守靈,所謂“守孝不離方寸地”,一直到安葬。靈堂布置好后,繼由親朋一二人,代表喪家向全村揖報(bào)喪事,恭請幫忙。在村中請德高望重,懂禮儀的人為“總理”,喪事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其管理、支配。趕快通知親戚朋友,親屬外出的要奔喪,接到訃聞的子女要哭悼,然后問明死因等。出嫁的女兒臨到村莊時(shí)要放聲大哭,一直哭到家。如果男人亡,要請“骨主”(舅家);女人亡,則請娘家。
請娘家人,風(fēng)俗習(xí)慣娘家人要多方刁難,東家則需小心服侍,據(jù)說對亡人好。如果生前確有虐待,做道場、誦經(jīng)是免不了的。請陰陽先生看墳地,選葬日,書寫喪聯(lián)、制引魂幡等,較為殷實(shí)的家庭還要誦經(jīng),作道場。此后每天日落都要燒“天明紙”和“夜紙”。到第三日要大殮即入棺,還要舉行“成服”儀式(如三日之內(nèi)有吉日安喪葬,可提前)。長子于堂前按服制穿孝衫,戴孝帽。按《禮記·喪服小記》,孝服分?jǐn)乩姡ɡ?,亦作衰,音cūi,粗麻布條)、齊缞及緦麻等。斬缞義為將粗麻布用刀砍斷,披在身上,左右及下擺不縫邊;齊缞用料同斬缞,但縫邊,故稱齊缞;緦麻則用細(xì)麻布制成?,F(xiàn)在,除麻冠外,喪服多用白布制長衫,縫制較粗率。孝子用白紗布或白布裹鞋面,亡故的人如果父母還在,入殮時(shí),鞋上也要縫白布,意為自己雖已亡,但父母的孝亦然要服。子女,長孫承“全孝”,長子、長孫于孝衫孝帽上各附粗麻布,孝帽左右懸垂棉球,鞋不能穿起,要拖著鞋;侄子、侄女、外甥、女婿成“半孝”。女婿、外甥們的主要工作是擔(dān)水、背柴、割草;如果是高壽的老喪,孫子輩以下承“花花孝”,孝帽上簪一朵紅色的紙花。孝男拄喪捧。女婿、外甥、子女、侄子、侄女都要為亡人送“鋪寒”。如果兒子先父母而亡,孫子給祖父母治喪,叫做“承重孫”,意即承擔(dān)了父輩的重?fù)?dān)。
祭奠、吊喪
一般在出殯前一天開吊,俗稱“燒紙”。在大門旁豎一高桿,立一紙白鶴,寓“駕鶴歸去”之義。早上首先要在樂工吹奏的哀樂伴奏和爆竹聲中“出紙”,出“告牌”(訃告),上寫亡人生卒年月時(shí)日,出殯時(shí)辰,葬地,孝子名字。燒紙這一天,親戚朋友同村之人都要前來燒紙送花圈,送挽幛,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喪棒,在執(zhí)事人的扶持下于哀樂聲中“接紙”“迎幛”,并舉哀痛哭。吊客在靈堂前燒香化楮、磕頭、奠茶酒行拜祭祀。禮畢,“總理”要接待來賓入席用餐,在吊客出門時(shí),一般由執(zhí)事者送客出門,孝子一般不出門,所謂“不迎不送喪家禮,或往或來吊客情”。至晚間,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dòng),有“公奠”和“家祭”之禮,親鄰祭者稱“公奠”(賓祭),子孫祭者稱“家祭”,娘家、外甥祭者稱“堂祭”,禮儀內(nèi)容有燒香化楮,奠茶酒,獻(xiàn)飯,儀式有“三獻(xiàn)禮”,指初獻(xiàn),亞獻(xiàn),終獻(xiàn)。每獻(xiàn)一次,孝子舉哀,禮賓喝禮,將所有的供饌獻(xiàn)完之后,在哀笛聲中將祭文一篇一篇連續(xù)讀完。最后還要掩門合戶,讓亡靈享用供祭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