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臨武金江鎮(zhèn)黑飯信俗
初真醬
這是一種彌漫習俗醇香的米飯,黑亮飄香,閃爍著溫情的鄉(xiāng)韻,蘊涵禮信的光芒。
一種用楊桐樹、山楂樹、枸杞樹等二十多種樹葉的葉汁,加入糯米、黑豆、紅薯,蒸熟而成的米飯,俗稱黑飯。
制作和食用黑米飯,以示對釋迦牟尼的紀念,用它獻供給牛王之神歆享,還用它慰勞春耕勞作辛苦的耕牛,還用它饋贈親朋好友。
特定的時間,獨特的配方,講究的制作程序,獨有的飯米之香,歷經(jīng)時光和歲月的沉淀,使得黑米飯成為一種精神文化的標志性的傳統(tǒng)記憶。
黑飯禮俗,融結著鄉(xiāng)親們融融的情懷和愿景,閃動古老樸素的智慧和追求。
這是流傳在臨武東北部金江鎮(zhèn)以紅星村為代表的一種黑米飯信俗,習傳于清朝嘉慶年間,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臨武縣東北部的金江鎮(zhèn)原為沙田公社,位于騎田嶺的北麓。這里高山環(huán)繞,耕地較少。相傳這里有四十八座廟,其總廟轉龍大廟就在金江鎮(zhèn)紅星村。在紅星村和附近的村子,清朝嘉慶年前就漸漸習傳黑飯的習俗,以紅星村黑米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性。
人們用黑飯的禮俗慶祝牛王神的誕辰,敬獻釋迦牟尼,借以祈福和還愿,還把黑飯作為饋贈美食贈送給親朋好友,交流情意。還有把黑飯用青草、樹葉包裹,喂給牛食用的習俗,以表對牛的慰勞和敬祝。
據(jù)《臨武縣志》(1989年版)“節(jié)日風俗篇”記載:“四月八日,為浴佛日,縣內習慣采楊桐葉和清熱解毒的樹葉混以糯米、黑豆、紅薯,做青精飯,俗稱黑飯,并以此饋送親友,以示祝愿安康。此俗盛行于縣東北地區(qū)”。
但據(jù)村中老人相傳:在四月初八這一天煮食“黑飯”這種風俗并不只為慶祝釋迦牟尼佛誕辰,更多的還是為紀念牛神生日,俗稱牛王誕。每年逢這一日,主人便讓牛休息一天,并精心煮制“黑飯”以青草、樹葉包裹喂給牛食用,以示慰勞和慶賀。
沙田黑飯制作手藝,在婦女群體間實現(xiàn)代際傳承,制作活動大部分由婦女完成,傳承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沙田黑飯有著自己獨特的材質配方,與湘西、廣西、浙江等地只采用楓葉或楊桐子制作黑米飯有顯著的區(qū)別,除了以楓葉和楊桐葉外,還要采摘近二十種具有藥用功能或可食野生果樹的嫩葉。
沙田黑飯制作有它特定的時間和格外講究的程序。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二,從山上采摘野生的楊桐樹、山楂樹、枸杞樹、柿子樹、楓葉樹、梔子樹等近二十種樹的嫩葉用水洗凈(或用菜刀將樹葉切碎)后,將樹葉倒入水缸中,浸泡三天以上,濾去葉渣,取得一缸清香墨黑的液汁,再將優(yōu)質糯米倒入如墨的汁液中浸泡一天以上,待糯米泡脹且變成藍色后,用撮箕或谷蘿將泡染好的糯米瀝干上甑蒸熟。蒸上足夠的時間,黑亮剔透,酥軟可口,清香撲鼻的黑飯便做成了。為了讓黑飯更加的清香可口和色彩豐富,還可在蒸之前加入花生、黑豆、南瓜紅薯等自己想要吃的一些配料。
《本草綱目》記載:“摘取南燭(楊桐)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發(fā)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由此看來,食用沙田黑飯有清火、安神、明目、解毒、止咳、健胃消食、利尿、養(yǎng)顏等功效。在人們普遍注重食品安全的今天,沙田黑飯無疑是具有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的綠色食品。
沙田黑飯信俗經(jīng)久不息的傳承,是一代代沙田人的性格、情懷、智慧和理想的記憶憑證,也是沙田(金江)地方歷史上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化胎印,葆有鄉(xiāng)情文化原初而質樸的脈動與氣息,保護、繼承沙田黑飯,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