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州彝族的分布狀況
郁彼北林
紅河州是彝族聚居地區(qū)之一,約占全國彝族總人口的13%。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為建立多民族團結的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 蒙自市彝族歷史沿革
據《續(xù)修蒙自縣志》記載,自稱尼蘇頗、濮拉頗的彝族遷入蒙自定居不晚于明代,且自稱尼蘇頗和母基頗得彝族為古老世局土著民族。
二、 個舊市彝族歷史沿革
個舊市卡房、保和一帶自稱母基頗得彝族,遠古從滇池湖畔南下入滇南,定居開遠、蒙自等地,與古時彝族尼部同祖。明清時從蒙自遷入市境內定居。明清時遷入更多,為土著居民。自稱濮拉頗得彝族遷入時間和線路同紅河縣自稱濮拉頗的彝族。
三、 開遠市彝族歷史沿革
開遠市彝族支系濮拉頗,古時部分從昆明方向流入,為古老世局土著民族,是紅河州濮拉頗支系的集散地。自稱阿細頗的彝族約明朝從彌勒遷入定居。自稱阿哲頗得彝族從滇東北經金沙江畔,遷入境內定居。自稱倮倮頗的彝族從滇東北,經曲靖、羅平、瀘西、彌勒等地流入定居與原居彝族共同形成現(xiàn)代分布現(xiàn)狀。
四、 石屏縣彝族歷史沿革
石屏縣彝族支系尼蘇頗、濮拉頗為古老世居土著民族。部分自稱尼蘇潑(他稱倮倮、三道紅)的彝族或元朝時期來自江浙一帶,其祖籍為中原漢族,后與當?shù)匾兔袢诤?,繁衍為彝族。自稱勒蘇頗的彝族元朝之際從元江、新平遷入定居。自稱濮拉頗得彝族,部分從開遠,經建水等地遷入定居,一部分分支繼續(xù)往南紅河、元陽流遷定居,一部分約漢朝時期從大理巍山順紅河江而南下定居。
五、 建水縣彝族歷史沿革
建水縣彝族支系尼蘇頗、濮拉頗為古老世局土著民族。其歷史沿革同石屏縣(但無勒蘇頗)。所以有人說石屏、建水是彝族尼蘇頗支系的集散地。
六、 彌勒縣彝族歷史沿革
彌勒縣彝族支系阿細頗,一說從四川西北,經昆明滇池湖畔,遷入境內定居;一說從南京遷入定居;一說從昆明遷入定居。自稱阿哲頗的彝族唐宋時為東 烏蠻之一部,居滇南地區(qū),后輾轉遷徙境內定居。另一部分是明代隨軍入遷。自稱阿烏頗的彝族宋大理國羅楘部,約明代后從師宗、羅平等地遷入境內定居。自稱納蘇頗和諾蘇頗得彝族,約明代前后從昭通、曲靖、羅平、丘北等處流入境內定居。自稱撒尼頗的彝族大理國時從石林縣圭山地區(qū)流入境內定居。部分自稱納蘇頗 的彝族明清之際,避兵禍從石屏、建水等地遷入定居。
七、 瀘西縣彝族歷史沿革
瀘西縣他稱白彝的彝族,或原居昆明,后因連年民族戰(zhàn)爭和饑餓瘟疫,經羅平遷入境內;或因災禍,經師宗遷入境內。自稱撒尼頗的彝族原居大理洱海湖畔,后期向昆明、石林、再后因避災荒、瘟疫、兵役等禍殃,流遷境內定居。自稱那賽潑的彝族明末清初從羅平、馬龍、彌勒遷徙而來。自稱葛頗的彝族的彝族近現(xiàn)代從昆明市石林縣南遷入彌勒、瀘西與自稱阿細頗的彝族雜居。
八、 紅河縣彝族歷史沿革
紅河縣彝族支系尼蘇頗,均系明清時期由云南元江縣三馬頭和云南石屏、建水、開遠等地遷入定居;一部分從云南大理州巍山順紅河而下,定居于紅河縣境內,遷入時間大約漢時,屬土著居民。
九、 元陽縣彝族歷史沿革
元陽縣自稱尼蘇頗的彝族的一部分在公元21年西漢王莽執(zhí)政時,在云南石屏異龍湖反王莽被鎮(zhèn)壓后,流落到元陽地區(qū)定居,一部分在宋趙恒時期,云南大理國消滅南詔國時發(fā)生民族戰(zhàn)爭而從通海、建水一帶流落到元陽定居。大部分自稱尼蘇頗的彝族唐南詔和宋大理國時期,曾在云南通海、蒙自、建水一帶居住,部分南渡紅河,大部分在境內的芭蕉嶺、牛角寨、沙拉托、水卜龍等寸寨定居。自稱濮拉頗的彝族遷入元陽縣境內定居時間和線路同紅河縣自稱濮拉頗的彝族。
十、 綠春縣彝族歷史沿革
綠春縣自稱尼蘇頗的彝族,清雍正七年(1729)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間,先后從今云南元江、建水、石屏等地遷入縣境內定居。自稱老烏頗的彝族祖先原居云南開遠,經蒙自、元陽、金平團結小寨,最后流遷到此地定居,但遷入時間不詳。
十一、金平縣彝族歷史沿革
金平縣自稱阿魯頗的彝族,他們祖先原居今普洱、墨江一帶,清中葉從其遷入綠春縣大水溝,又分支遷入金平縣羅盤一帶定居至今。自稱阿普的彝族,他們祖先先居廣西,經云南文山、蒙自、金平阿得博、地西北、越南南掌蔓地村,最后又遷回馬鞍底西北定居至今,遷入時間不詳。自稱尼蘇頗 的保山寨彝族,從昆明、建水、個舊卡房,蠻耗渡紅河,遷入定居,遷入時間大約清末民初。阿得博、沙依坡一帶自稱濮拉頗的彝族,遷入時間和線路同紅河縣自稱濮拉頗的彝族。自稱母基頗的彝族從云南文山、蒙自、屏邊等地,約明清時因躲避兵災陸續(xù)遷入縣境內定居。
十二、屏邊縣彝族歷史沿革
屏邊縣彝族一部分經今云南通海、建水、石屏、紅河、元陽、蒙自、彌勒、開遠、個舊到屏邊縣境內定居;一部分經云南師宗、羅平、瀘西、彌勒、開遠、蒙自到屏邊縣境內定居。遷入時間大約明末清初。自稱羞頗的彝族從建水遷到屏邊縣境內定居。新華鄉(xiāng)彝族1千年前因避戰(zhàn)亂由湖南遷入文山,后遷入屏邊定居;玉屏鎮(zhèn)彝族200年前由貴州和四川遷入屏邊縣境內定居。自稱尼蘇頗的彝族,明清時期從個舊、蒙自、建水等地遷入屏邊縣內定居。
十三、河口縣彝族歷史沿革
河口縣大部分彝族明清之際從屏邊、馬關、文山等地遷入境內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