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居住習俗
承嗣
回回民族不僅在居住區(qū)域上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在住宅的造型、結構、設施及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習俗?;刈宓淖≌腥N類型。第一種:根據(jù)山大溝深、丘陵縱橫的自然條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窯洞居住。如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nèi)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區(qū)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經(jīng)濟基礎薄弱,大多住這種窯洞。
修窯洞一般先在依山靠崖的地方鏟出一個斷面,然后掘窯洞,回民叫這種窯為“崖窯”。有的斷面大,有的斷面小,小則能掘三孔窯,大則能掘五六孔窯。掘窯洞要有一定的技術,一般都由“窯匠”提鎬,小工挖土,最后由窯匠再修飾一遍,鑿成“人字”形的畫紋,最后用泥抹墻。窯洞的樣式為底方頂圓,大小視其土質(zhì)而定,土質(zhì)堅硬則窯洞可挖得大些,土質(zhì)松軟沙化則要挖得小些。土質(zhì)好的窯洞一般深為十二米左右,寬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石頭砌成,并鑲一門兩窗或三窗。回族窯洞一般中間一孔為主窯或叫客窯、大窯,邊上的一孔為火窯,供做飯和居住用?;鸶G一般都是進門后在左側或右側有炕并連著鍋臺,中間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墻。
炕和鍋臺同用一個大煙囪,炕角還有一個控制炕的溫度的洞,可以插一塊板子。梯形高低墻上一般可放一盞燈,給鍋臺和炕照明?;鸶G頂垴還有個小窯,叫套窯,安放石磨或貯存土豆、蘿卜、糧食等。窯外上側喜歡挖一個高二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寬二米左右的窯洞,回民俗稱“高窯子”或“高樓子”。高窯一般均為回族老人念經(jīng)禮拜的地方。有的在斷面兩側挖兩孔小窯,作倉庫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欄,廁所一般都在院外。為了安全,整個院子習慣用土墻圍住。
回族這種窯洞,結構簡單,堅固耐用,節(jié)省材料,經(jīng)濟方便,施工簡單,冬暖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