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煉火
愛鵬子
煉火又稱“踩火”,因赤腳在通紅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是流傳在浙江磐安一帶,具有濃厚地域文化色彩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
煉火是浙江省磐安縣具有地域色彩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最早源于對火的崇拜,以火燒煉,達到驅邪祈福的目的。春秋時期,煉火民俗原型已產(chǎn)生,唐代以后磐安煉火固定在每年的重陽節(jié)晚上舉行。重陽時節(jié)正值慶祝豐收之際,舉辦煉火活動不僅為慶祝當年的收成,也是祈盼來年取得更大的豐收。目前,該習俗已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磐安煉火活動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白天在鄉(xiāng)村舉行的各種民間文藝表演,如“銅鈿鞭”“羅漢班”“走線獅子”“女子花燈”等活動,男女老幼全民參與,為晚上的煉火表演烘托節(jié)日氣氛;二是在晚上舉行的宏大、壯觀的煉火表演,表演時,參與者皆要赤膊赤腳,僅穿一條短褲,在通紅的炭火上,手持鋼叉高聲呼號、勇猛奮進,場景驚心動魄。
據(jù)悉,煉火表演由5個階段構成,分別是擇地定方位、燒火、試火、踩火和謝火。
舉辦煉火表演的地點必須是平坦的泥地,并且要足夠空曠。選定地點后,村民就會往里堆放由各戶捐助的干柴和木炭。參與者在煉火前7天每日都要沐浴凈身,并且戒齋吃素,以示虔誠。踩火表演是整場活動中最為驚心動魄的部分。開始踩火之前要進行總動員,其中年齡最長的煉火者會站在桌子中央向其他人發(fā)表動員講話,其他參與者則分兩行赤腳站在桌子兩側,不時揮動手里的鋼叉回應動員。
踩火樣式多種多樣,最典型的是“踏火山”和“鬧火?!眱煞N。
“踏火山”即把燒紅了的木炭堆成1米高的火山,煉火者手執(zhí)鋼刀沖上火山,奮力撩撥,將通紅的木炭撥得火星四起,人從火炭中踏過,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至把火山踏平,稱為“踏火山煉平安火”。
“鬧火?!眲t需要表演者抖動鋼叉,在穿過火壇時表演“十字插花”“雙龍出水”等高難度動作。表演時,這些煉火者疾步如飛,炭火四濺,火光滿天,所以煉火又被稱為“火舞”,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煉火者進火壇時,四周鑼鼓齊鳴,觀眾紛紛吶喊助威,全場振奮,氣氛熱烈。之后,其他人也可以進入火壇踩火,據(jù)說可以驅邪氣、保安康,此時進場的普通民眾則不需要赤腳。
煉火結束后,要舉行最后的程序——謝火,一是感謝火給人類帶來的文明,再就是感謝那些不怕危險的勇士,因為參加煉火是沒有任何報酬的。
煉火是土生土長的原生態(tài)民間藝術,具有原始神秘性、獨特稀有性、自發(fā)群體性和綜合藝術性特征,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極具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
2005年“磐安煉火”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