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石板巖鄉(xiāng)高家臺畫家村
月傾影
石板巖鄉(xiāng)高家臺村又叫畫家村,位于太行大峽谷石板巖鄉(xiāng)鎮(zhèn)南9公里處,南距豬叫石1公里,她背靠青山,面向蒼溪,恬淡幽然的山村風情吸引著眾多攝影、寫生、戶外旅游等愛好者前來探訪。諸多學生在此留下了墨跡真寶,一批批師生來此臨摩名人作品,依托山水繪畫寫生,流連忘返、陶醉于此。
中國文聯(lián)已在此成功舉辦了三次中國山水畫培訓班,叫響了“畫家村”的名聲。
高家臺的風景令人驚嘆。村南建一石塔,據(jù)說是鎮(zhèn)村之寶,可以阻擋風水外流,確保村民們豐衣足食。再向北行,發(fā)現(xiàn)這里的紅石山巖裸露,映入水中,水也呈現(xiàn)出赭紅的色彩。因此,這里的峽、瀑與潭的名稱,皆被當?shù)卮迕窆谝浴凹t龍”二字。由此西拐,行至谷底,可到黑龍洞。洞深五六十米,寬十米有余;內建一小廟,是山民旱年祈雨的風水寶地。谷底南山有一條大瀑布,落入深潭,因為地近黑龍洞,所以被稱為黑龍?zhí)镀俨肌?/p>
黑龍洞以東,在絕壁懸崖半腰上有個黃龍洞,每至炎夏雨季,洞內會冒出白氣。黃龍洞以東,二龍泉似雌雄兩條大黃龍吐云噴霧,交匯于巨大的石板之上,然后又流入一個深潭。這個潭也隨洞而得名,喚作黃龍?zhí)?。潭周圍還有無數(shù)小山泉,景觀奇特而富有詩意。
石板巖的山是與眾不同的。石板巖這里隸屬于太行山脈,太行山脈的山與別處的山尤其的不同。別處的山通常是這個山都被植被覆蓋,看不了任何山石或者整座山全是石頭,而太行山這里的山通常最頂部是一層植被,接下來一大塊是山石,山石下面又是植被 然后又是山石最后山的下半部分則被樹木覆蓋。很是獨特。
高家臺村有一個風景如畫的仙霞谷,是一個尚未開發(fā)的風景區(qū),峽谷內水流淙淙,潭瀑眾多,兩側奇峰林立,山勢險峻,更有鳥鳴山澗,清風拂面,好不愜意。
仙霞谷距魯班壑5公里,距林州市31公里。仙霞谷長5公里,寬0.5公里,最窄處僅2米。谷坡陡峭,谷深180米,峽谷出露地層,從下往上依次是震旦紀片麻巖石英砂巖,寒武紀石英巖和泥灰?guī)r,奧陶紀石灰?guī)r。谷中奇峰林立,潭瀑眾多,有豬叫石、白龍?zhí)?、臥虎峰、虎跳峽、仙霞潭、古石塔、水段泉、阱底平湖等景點,為太行大峽谷主要景區(qū)之一。入行谷底,兩側雄巖巍立,峽谷內潺潺流水,潭水清幽。這里是天然氧吧,沒有煩亂的市井,純樸的人們悠然自得的生活和幽靜空遠的景色,如世外桃源。
這里民風淳樸,民情親和;山村建筑層次分明,曲徑通幽,風格獨特的農(nóng)家小院,錯落分布在林濾山深處的高家臺村,至今還保留著十分完整的紅石墻、石板房、石磨與石碾等。
置身于村中可以零距離地體味太行民俗民情,可以反樸歸真,重修我們的精神家園。
附
其實,最早注意到此處美景的并非今天的美術家們,而是他們的“老祖”荊浩先生了。
荊浩(889—923),中國五代后梁畫家,字浩然。河內沁水(今山西省沁水縣)人。主要活動于9世紀至10世紀上半葉。荊浩工詩文,通經(jīng)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帶戰(zhàn)亂頻繁,政局動蕩,他遂絕意仕進,隱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號洪谷子。據(jù)其所著《筆法記》記載,太行山洪谷深處,風景佳勝,有無數(shù)的古松“掛岸盤溪、披苔裂石”,使他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進行寫生,“凡數(shù)萬本,方如其真”。可見他擅長畫山水樹石,是與他隱居深山的生活和師法造化的藝術實踐分不開的。他也能畫壁畫,據(jù)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他還曾在后梁的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雙林寺院畫過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頗受稱譽。
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將唐代出現(xiàn)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他總結了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于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只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荊浩在山水畫的師承上不只取法張璪,同時亦在吳道子與項容等人的筆墨得失之間,舍短用長,加以發(fā)展,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筆法記》)。他的山水畫已經(jīng)開始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zhèn)?,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畫更為豐富生動,其特點是在畫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布置喬窠雜植,溪泉坡岸,并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人物活動,使得一幅畫境界雄闊,景物逼真和構圖完整。
荊浩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稍后由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了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現(xiàn)北方山形特點的“云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風格,對于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歷代評論家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鑒》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
據(jù)說荊浩的山水畫傳世作品僅有《匡廬圖》一幅?!非G浩注重對真山真水的體察,善于圖繪北方雄偉的山川風貌,在藝術上有新的創(chuàng)造和突破?!犊飶]圖》畫的是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二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妙、飄逸盡得其當。畫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畫出,充分發(fā)揮了水墨畫的長處,正如他自己所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此畫也的確具有非凡神韻和獨特風格。此圖右上端有“荊浩真跡神品”六字,傳為宋高宗筆跡。后因元代柯九思在畫上題詩,發(fā)揮想像,其中有“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之句,此后鑒藏家遂徑以“匡廬”命之,實則未必是作者原意。
此畫可謂國寶,現(xiàn)藏臺北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