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泰宴席文化
傾夏暖桑榆
新泰人熱情好客,婚嫁、喜慶、款賓、待客常常要舉行酒宴。當?shù)厝肆晳T把參加酒宴稱為“坐席”。宴席中,菜肴制作基本有炒、燉、涼拌、油炸四種方式。招待一般客人,可做4-6個菜。對尊貴的客人,應(yīng)有雞、魚,需八個菜以上,便稱為宴席。
新泰東部地區(qū)傳統(tǒng)最好宴席是“八八帶兩大件”,即八個小盤,八個大盤,另外有一件整雞,一件整魚。八個小盤,先上四盤點心,再上四盤涼拌菜,主要有豬肝、豬心、豬肚、豬耳、木耳、細粉絲、蛋餅、海米等拌成。開宴后,續(xù)上八個大盤,一道雞塊,二道魚塊或者炸小鮮魚,表示主人有積累有節(jié)余,亦表示對客人的尊重。第三道至第七道,不分先后,最后一道是丸子,表示宴席圓滿完成。后兩個大件,整雞一般4斤左右,清燉、清蒸、紅燒均可;整魚3斤左右,紅燒或者糖醋。表示大吉大利。富裕人家有做“霸王別姬”(雞與鱉和燉而成)與海參肘子的。東部地區(qū),席間要上兩個原料味道不同的湯菜,以海味居多。
新泰中部地區(qū)平常以十個碗的席為主,講究頭雞、二魚、三涼拌(叫賀菜)、四肘子肉、五炸肉、六排骨肉、七炒菜(炒芹菜為主)、八丸子,九、十為吃飯菜(兩個炒菜)。有的來客或做生日賀喜,再上四個碟,一般為小鮮魚、豬肝、豬肚、糖溜為主,稱為十個碗四個碟。如結(jié)婚、定親或者新女婿上門,則是八頂八、四大件的席。上菜前準備好醋盞子,放少許香醋,將羹匙放內(nèi),一人一件,先上四個小盤,多為炸鮮魚、糖溜豬肝等。先上四個中碗,以海貨做湯為主,每上一個中碗,隨上一個大件。四個大件是整雞、整魚、肘子、甜菜。上大件時,坐主席的客人要賞廚子錢或者煙。這時少許飲酒,以吃為主,上完四大件后便上飯,以餛飩為主,都盛半中碗。飯后離席,主陪客在外稍逛。時主家再安排新席,桌上排四個兩盤(稱坐盤),客人凈手后按照原坐入席,再上八個大碗,如同前面十個大碗的順序。上第一個碗后即向客人敬酒,至第八個碗基本敬完,主人敬酒在最后。一般敬酒為兩盅,主人敬完后,客人主動提出盛湯吃飯,飯多是饅頭。
新泰西南部地區(qū)(原屬老泰安縣)待客宴席,一般有“四頂八”或者“八頂八”。即四個小碟八個大碗或者八個小碟八個大碗。四個小碟皆為涼菜,有豬肝、豬耳、香腸、豬頭肉、豬蹄肉等,八個小碟除四個涼菜外,外加四個熱碟,一般為豬心、豬肚、拔絲山藥、炒雞雜、丸子、滑肉等;八個大碗分別次序為:栗子雞、瓦子魚、貓頭丸子、肘子肉、馬牙肉、加山肉(肉下襯山藥)、腸子湯、片肉,主要以肉為主,沒有青菜新泰東部地區(qū)傳統(tǒng)最好宴席是“八八帶兩大件”,即八個小盤,八個大盤,另外有一件整雞,一件整魚。八個小盤,先上四盤點心,再上四盤涼拌菜,主要有豬肝、豬心、豬肚、豬耳、木耳、細粉絲、蛋餅、海米等拌成。開宴后,續(xù)上八個大盤,一道雞塊,二道魚塊或者炸小鮮魚,表示主人有積累有節(jié)余,亦表示對客人的尊重。第三道至第七道,不分先后,最后一道是丸子,表示宴席圓滿完成。后兩個大件,整雞一般4斤左右,清燉、清蒸、紅燒均可;整魚3斤左右,紅燒或者糖醋。表示大吉大利。富裕人家有做“霸王別姬”(雞與鱉和燉而成)與海參肘子的。東部地區(qū),席間要上兩個原料味道不同的湯菜,以海味居多。
新泰西南部地區(qū)(原屬老泰安縣)待客宴席,一般有“四頂八”或者“八頂八”。即四個小碟八個大碗或者八個小碟八個大碗。四個小碟皆為涼菜,有豬肝、豬耳、香腸、豬頭肉、豬蹄肉等,八個小碟除四個涼菜外,外加四個熱碟,一般為豬心、豬肚、拔絲山藥、炒雞雜、丸子、滑肉等;八個大碗分別次序為:栗子雞、瓦子魚、貓頭丸子、肘子肉、馬牙肉、加山肉(肉下襯山藥)、腸子湯、片肉,主要以肉為主,沒有青菜。有的主家可在上完八碟后上兩盤點心?,F(xiàn)在有的主家又多加四盤菜,即一雞一魚(去雙雞雙魚),兩盤青菜(吃飯時用,多為芹菜、蒜薹)。主家敬酒多在上完肘子菜后開始進行。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還有“八八四大件”席,即先是八個盤子,分四涼四熱(四熱均甜菜為主),八個中碗分四個炒四個湯,另有四大件,還有“六子席”,是葷素涼熱五味俱全的三十六個菜,也叫富貴不斷頭,現(xiàn)在已很少見。其他宴席還有“八大碗”等。宴席均以雞、魚、豬肉、牛肉為主,驢肉、狗肉等一般不上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宴席越來越講究葷素搭配,花樣可口。
回族宴席根據(jù)民族風俗習慣有所變化,一般以雞、魚、牛肉、羊肉、海鮮等為原料,其他肉不能上席,回族還不食動物血和自亡動物。減去有些菜系,宴席形式類似。有的主家可在上完八碟后上兩盤點心?,F(xiàn)在有的主家又多加四盤菜,即一雞一魚(去雙雞雙魚),兩盤青菜(吃飯時用,多為芹菜、蒜薹)。主家敬酒多在上完肘子菜后開始進行。
民間宴席的整個上菜程序幾乎就是一門藝術(shù),具有起承轉(zhuǎn)合的藝術(shù)韻律。上菜先后順序總有一定的規(guī)則,習慣上一般為先涼后熱,先質(zhì)優(yōu)后質(zhì)差,先咸后甜,先味濃后味淡。一般情況是湯菜放在中間,甜菜上在最后。上菜時應(yīng)靠近客人,即上首的地方,將菜肴最肥最美的部分朝著上首。上菜于主人的右側(cè),撤菜于主人的左側(cè)。應(yīng)根據(jù)客人吃菜的快慢,而恰當?shù)恼莆蘸蒙喜说乃俣?,不要出現(xiàn)菜肴脫節(jié)或者上菜過快而變相逐客的現(xiàn)象。
不管什么席,在上整魚時,魚頭朝東,尾朝西,背在北,將魚的上面吃完后再吃下面,必須翻過來,但不能說“翻過來”,要說“正過來”。宴席上主人敬酒,客人要站立飲,并說“免了”,嚴禁說“辭了”。如晚輩向長輩敬酒,飲者不必站立。斟酒時,客人要欠身低頭用手叩盅(傳明朝正德皇帝微服私訪,在酒館飲酒時,皇帝親自給從人滿酒,一太監(jiān)誠惶誠恐站起來,低頭彎腰,用右手遮盅,以示恭敬,曰叩盅),叩盅時要說“滿了”,嚴禁說“淌了”。凡席上用的筷子,要用紅色的,不用白的(回民除外),木質(zhì)筷子,不分顏色。
境內(nèi)入席歷來講究禮儀,在宴席座位的安排上,十分講究,習慣上分為上首和下首。正客席安在正房中間,主客要坐北朝南在左首(桌子的東首),俗稱“一把兒”,第二位客人在主客右首,俗稱“二把兒”。此為上首。東西兩邊是陪客,由長者先東后西依次入席。坐南朝北者為下首,為斟酒者坐,下首也是上菜口。東部地區(qū)8人一桌,西南部則7人一桌。傳統(tǒng)習慣男女不同席。近年來,在飯店中入席,一般都用圓桌。圓桌安坐也有講究,迎門正坐者為主陪(即宴席的付款者或者付款單位領(lǐng)導(dǎo)),客人在主陪兩邊按先右后左的依次排列,最下邊與主陪對臉者為副主陪(多為主陪的同家或者同一單位的地位較低者),副主陪負責敬酒事宜。坐席次序井然,來不得半點馬虎。
新泰人嗜好烈性白酒,宴席中更是有“無酒不成禮”的文化傳統(tǒng)。凡喜慶、婚嫁、喪禮、建房、節(jié)日乃至一般的社交活動,都離不開酒。早年酒類消費以當?shù)刈葬劦陌拙茷橹鳌3擎?zhèn)和農(nóng)村家庭稍微富裕的才喝瓶裝白酒或者紅酒。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泰大曲、特曲、新泰啤酒、新汶老窖都成了搶手貨。農(nóng)村主要消費“新泰白干”,號稱“新泰小茅臺”。城鎮(zhèn)檔次稍高,以“金斗山特曲”、“汶水特曲”、“金汶水”等為主。外地名酒消費也很可觀,較高層次的宴席引用“五糧液”、“貴州茅臺”等。全國各地的名酒也常為宴席必備。隨著健康觀念的增強,很多人不飲或者少飲白酒而引用啤酒、干啤、超干啤酒、葡萄酒、干紅等。
境內(nèi)人與客人飲酒,十分講究喝酒時的有好融洽氣氛以及熱情周到的禮儀,一定要表現(xiàn)出真誠、熱烈,使大家都盡情盡興。宴席中為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主人要進行“滿酒”,紅喜事一般滿四杯或八杯,白事滿三杯。境內(nèi)中部地區(qū)也有滿兩杯的。滿酒時要用酒壺燙熱,為客斟酒叫“滿上”,一飲一杯叫“干”,敬人酒自己先喝叫“先喝為敬”,也有飲雙杯的叫“一醉雙休”、或“雙杯吉利”。酒酣耳熟之時,常常猜拳行令,以助酒興(喪宴除外)。
農(nóng)村有紅、白喜事,主要由本村的廚師做菜宴客,城鎮(zhèn)則主要在飯店安排宴席,招待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