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天塹朝京門 朝京門下朝京夢(2)
聽云
在入清之后,惠州的科舉成績大不如宋、明兩朝,文運不興,在咸豐、同治年間甚至與進士無緣,人們便集資在城西興建倉頡廟,城西興建文筆(古稱無“塔”字),倉頡廟面對掛榜山,在供奉字圣倉頡的同時祈求“祥云掛榜”,倉頡廟今已不存,而幾經修繕的文筆塔如今還矗立在朝京門的不遠處,文筆下面的一條小巷更是冠名為“青云路”,祈求能迎來“東來紫氣”,振興文運,使讀書人能沿著青云路青云直上,東江邊上這短短的一段路,是惠州歷史上承載著夢想和希望的地方。古代惠州的讀書人是幸福的,朝京門、合江樓、文筆塔、青云路,趕考登船的碼頭旁有如此多的美景和勵志的建筑為他們餞行。不知惠州讀書人對成功的渴望是不是被這些建筑聽見了,在文筆塔建好不久,果然在光緒十六年和十八年郡人李綺青和江逢辰連續(xù)高中進士。
江逢辰是惠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后一名進士,因為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徹底廢除了。但朝京門還在,朝京門是沿用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留給我們的一個名字,它承載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科舉制度被廢除之后,讀書人失去了“朝京”這個奮斗目標,又該從朝京門走向哪里?雖然已沒有科舉,但古代“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很難根除,現(xiàn)在的高考制度無疑也是我們人生第一個階段的主要奮斗目標,但幸運的是,仕途并不再是讀書人惟一的選擇,但讀書永遠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積累。
朝京門就像一個坐標,幾百年來指引著人們的方向,也引領人們去探尋惠州的歷史。沿著重新修砌的臺階走上城樓,仿古的青磚城墻掩映在綠蔭下,朱紅的樓臺,大紅的燈籠,重建的朝京門金碧輝煌,卻少了歷史的滄桑,仿佛這里從來沒有硝煙。走下城樓,沿著東江邊的城墻走過去幾百米,仿古的青磚城墻與明代的古城墻相連,此處,歷史與現(xiàn)代文明激情碰撞后又完美結合。
明代的古城墻,寫滿了歷史的滄桑,從墻體里生長出來的枝葉穿越時空吐出新綠,老樹的根須沿著墻體垂下又扎根墻里,是想重讀那些歷史嗎?
自古各地的城門城墻都是飽經了戰(zhàn)爭的洗禮,這門、這墻仿若母親一樣將一座城、一方百姓緊緊地抱在自己的懷里,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平安?;葜莸某╅T不僅用來阻擋洪水的泛濫,還可用于阻擋“入侵者”的腳步?;葜莨懦且郎桨ǎ瑥奶拼撩駠跄甑?000多年期間,歷代城防守將都將面臨東江的北門城墻當成防守要塞進行苦心經營。盡管北門要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但古代歷史上還沒有一支軍隊真正攻克過北門,所以北門也就是朝京門素有“惠州天塹”之稱。但它最終還是消失在戰(zhàn)火中。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為肅清盤踞在東江地區(qū)的叛軍陳炯明反動勢力,以統(tǒng)一廣東繼而北伐統(tǒng)一中國,廣東革命政府于1925年10月組織國民革命軍舉行了第二次東征。1925年10月13日上午,在接到東征軍指揮部下達的攻城命令之后,多處火力都集中在攻打北門上,一顆顆炮彈在尖利的呼嘯聲中落在了城墻上,在一陣陣的滾滾濃煙中,斷磚碎瓦飛上天空后狠狠地砸了下來,不知哪一顆炮彈使得朝京門在一聲巨響之后頃刻倒塌,煙塵瞬間撲向東江江面……城墻斷了,城門倒了,但歷史在前進,那炮彈結束了一段歷史,同時也開啟了另一段歷史。
胡適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重新修建的朝京門,就像一個涂了脂粉的小姑娘,只有走近它,才能透過胭脂看到它原來的面容,只有撫著它,才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只有倚在那段古城墻下,站在望野亭前,才看得見遠去的硝煙,歷史的天空斗轉星移,硝煙早已散去,如今的望野亭也成了老年人的活動中心,那段明代古城墻,那些遠去的歷史卻依然閃爍在濃郁的綠蔭里。
重新屹立于東江與西湖之間的朝京門正續(xù)寫著更多的歷史,不管黑夜白晝,朝京門下都是車水馬龍,朱紅的大門就那樣一直開啟著,它已經結束了自己“守城”的使命,但人們依然需要它,需要它繼續(xù)站在那里見證夢想,因為人們還要從朝京門走向四面八方,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圓成千上萬個不同的“朝京”夢。
朝京門毀了,可以重建,過去的歷史,可以探尋,夢若碎了,卻該何去何從?或許朝京門重新屹立在那里,就是要給我們一個夢的方向,西湖可以作證,東江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