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道教贊化宮(2)
半蘭
呂祖
呂洞賓,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鐘、呂內(nèi)丹派代表人物。原名呂巖,(“巖”或作“巖”、“巖”),(另說本名呂煜),字洞賓,號純陽子。一般認(rèn)為呂洞賓乃唐德宗丙子年(796年,即貞元十二年)農(nóng)歷四月十四生于永樂縣招賢里(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zhèn))。另說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陜西西安)人。
關(guān)于呂祖名號,文獻(xiàn)中有多種記載。最常見的說法是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鐘離權(quán)”條則謂呂祖原名紹先,拜鐘離權(quán)為師后,鐘離權(quán)為其更名巖字洞賓。另據(jù)一些文獻(xiàn)記載,呂祖常自稱回道人,故世亦呼為回仙。
關(guān)于呂祖的生年,各種說法不一,最早說他是唐太宗時人,最遲說他是唐禧宗時人,道教典籍則大多說他生在唐德宗貞元年間?!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說“貞元十一年丙子( 796年)四月十四日生”。元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亦謂生于“唐德宗貞元丙子(796年)”。元苗善時《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jì)》則說生于“貞元十四年(798年)四月十四日巳時”。而元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則謂生于“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此一記載顯然有誤。唐德宗興元年號只使用了一年,興元十四年疑為貞元十四年;但貞元十四年的干支紀(jì)年為戊寅,而非丙子。在上述幾種說法中,“貞元十四年”說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認(rèn)同。明《萬歷續(xù)道藏》所收《呂祖志》、清乾隆年間刊刻《呂祖全書》均采用了“貞元十四年”說。
人物生平
呂祖即呂巖,亦作呂喦,字洞賓,號純陽子。由于道教全真道派奉呂巖為純陽祖師,故世稱呂祖。據(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呂祖生于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四月十四日,河中府永樂縣人。[1]其父呂讓,初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刺史。呂巖生于林檎樹下,出生時異香滿徑。幼時極其聰明,日誦萬言。及長,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黃,笑臉,微麻,三茈須。一說武后時三舉進(jìn)士而不第。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舉進(jìn)士,后游廬山,遇異人受長生訣而得道。另一說,呂巖兩舉進(jìn)士不第,后在赴長安道中,遇鐘離祖師,授枕作黃粱夢。夢中舉進(jìn)士,登科第,歷任顯官,入臺閣,擢侍從呂祖,居朝三十一年。偶上殿應(yīng)對差誤,被罪謫官,南遷江表,路值風(fēng)雪,仆馬俱瘁,一身無聊,方自嘆息。忽然夢覺,入睡前所煮黃粱米飯尚未炊熟,世稱“黃粱一夢”。醒則悟,遂棄家,隨鍾離祖師赴終南山鶴嶺修道。據(jù)傳,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呂祖遇到崔公,崔公授《入藥鏡》,呂祖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發(fā)。后在湘潭、岳陽、湖北一帶游歷度人。又據(jù)《呂祖本傳》,呂祖得鐘離之道以后,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嗔。初游江淮,即以靈劍除長蛟之害。后奉天帝之命,居荊山洞府。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自是隱顯變化不一,惟其誓愿宏大,是以浮塵濁世,行化度人,傳說眾多。元代道士苗善時曾編有《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jì)》七卷,匯集呂祖一百零八化的故事,無不以勸人盡忠行孝、積善除邪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