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廣海打龍船
璇娟子
廣海打龍船
2007年入選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布區(qū)域
廣東省臺山市廣海鎮(zhèn)
歷史淵源
廣海古稱“溽城”,最早期是一個寨門,據《隋書.譙國夫人傳》記載,當時已經派人守寨。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宋代,朝廷加強海防,以保護海上商船,對付日趨活躍的??芎妥咚禁}商,使濱海地區(qū)的廣海成為海防重地?!逗喢鲝V東史》記:“北宋置巡海水軍若干營,東起潮州,西至瓊雷,都立寨海防。其中以珠江口一帶最為完備:扶胥都監(jiān)(駐今黃埔)之下,有廣惠州,廣恩州、固戍角(今深圳)、屯門、溽州(今臺山廣海)、崖門、香山(今中山)諸寨或巡檢,管兵2792人?!倍嶂菔呛4霃V州的第一站,其寨兵負責護航,因此它同屯門一起,構成一個寬闊的水上防御體系。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這里設置衛(wèi)所——廣海衛(wèi),常駐官兵1100多名鎮(zhèn)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筑廣海城墻,從此成為南海設防重鎮(zhèn)。從建城算起,廣海已有600多年歷史。
廣海古鎮(zhèn)古跡多:東端山頂猶存溽洋臺遺址;東郊有宋代創(chuàng)建的靈湖寺;西郊有明代拒寇烈女墳遺址;北郊狗仔石山上有明人遺址“余氏石室”;城南的南灣山頂有烽火臺,山麓有明代平倭寇石刻“海永無波”等。
廣海,聚居中原南遷的民族的后裔。南雄市珠璣巷,是廣東梅關古驛道上的古代商貿重鎮(zhèn),又是中原南遷氏族的發(fā)祥地。據史料記載,由唐代到宋代,尤其是宋元期間,珠璣巷人因避天災兵燹與皇妃之禍,大批南遷珠江三角洲等地繁衍后裔,遍及海內外。
中原氏族的南遷,同時帶來了中原文化習俗,端午節(jié)劃龍船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的儀式。可是,住在南雄山區(qū)的氏族因勢而變,改為唱著“龍船歌”在陸地上“打龍船”。其后裔遷居臺山廣海后,雖然近臨南海,卻不搞海上劃龍船,而依傳統(tǒng)堅持“打龍船”,世代相傳,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就形成毗鄰遠近,唯一有這種歲時節(jié)令習俗的地方。
歷史上廣?!按螨埓迸d盛時期,除了每個村莊都有一支隊伍之外,本地的寺廟(如靈湖寺、華光廟、龍王廟、大王廟、北帝廟、七娘廟、太子廟、媽祖廟、藥仙廟等)都有隊伍。每逢端午節(jié),廣海地區(qū)到處唱響“龍船歌”,敲響龍舟鑼,迎神接福,登門祝賀,十分熱鬧,形成一個包涵著民間藝術的獨特的民間歲時節(jié)令習俗。
廣?!按螨埓绷曀祝?0世紀50年代因社會變革而停頓。時至1992年,港澳廣海同鄉(xiāng)聯(lián)誼會籌委會組團回鄉(xiāng),向廣海鎮(zhèn)領導提出恢復“打龍船”活動的建議并得到支持,成立了“廣海地區(qū)恢復打龍船籌款委會”,又得到海內外鄉(xiāng)親的積極回應,很快捐資50000元港幣為活動經費。
1993年端午節(jié),廣海地區(qū)恢復龍船節(jié)活動大會,在廣海鎮(zhèn)中心小學運動場隆重開幕。一副對聯(lián)醒目地寫上:“溝通內外鄉(xiāng)親,發(fā)展家經濟作貢獻;弘揚民族文化,復興廣海地區(qū)龍船節(jié)?!碑斕欤形?、市政府和有關單位的主要領導,旅居美國、英國、香港、澳門和國內各地的僑領和鄉(xiāng)親,各級新聞媒體和四鄉(xiāng)群眾兩萬多人出席,氣氛熱烈隆重。山背、東山、月明、廣海城、南灣、沙頭、奇石、團村、臨田等11支龍船隊參加登臺表演比賽。他們所唱的龍船歌,內容豐富多彩,古為今用,寓以新意,盡情歌頌僑鄉(xiāng)新貌。隨后,還組織龍船隊、醒獅隊、彩旗隊、鼓樂隊、紙扇隊、花球隊、草帽隊、文藝隊開展大巡游,構成一個盛大的民俗節(jié)目慶典活動,提高了廣海地區(qū)的知名度,為廣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
廣海的“打龍船”,還參加臺山市第七屆、第八屆藝術節(jié)民間藝術節(jié)文藝大巡游專場演出,均榮獲一等獎。2002年1月,經過臺山市文化局藝術研究室李劍昌的挖掘加工整理為龍船歌舞《龍騰賀春》,由廣海演出隊參加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辦在肇慶市舉行的“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匯演”獲得銅獎,令“打龍船”名揚全省。
至今,每逢端午節(jié),廣海的一些村莊,堅持開展“打龍船”活動,受到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