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家族祭祀及上墳風(fēng)俗的特點與文化
離不開
在山西民間家祭的一種形式是在祠堂中祭祀,祠堂又稱“家廟”,因此又稱“廟祭”。沒有祠堂的家族則選擇一空屋,將家譜(俗稱“神則”)掛出,設(shè)一供桌,擺上供品、香爐、燭臺等。廟祭較為隆重,一般由族長帶領(lǐng)全族人,向祖先行四叩首禮,點香、奠酒、祝禱。祭祖完畢后,全族人在一起吃一頓飯,叫“祠中燕飲”,為的是追憶祖恩,以敦族誼。廟祭的時間一般是除夕,正月初五過后,即將“神則”(即家譜)摘下,細心收藏。另外,家族有人娶新媳婦時,也要到祠堂拜廟祭祖,俗稱“認祖宗”。
民間舉行家祭的另一種形式是“墓祭”,俗稱“上墳”。上墳的時間普遍是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十月初一。清明節(jié),一般都要到祖先墳?zāi)怪丶漓耄鐾庵送不剜l(xiāng)參加。祭祀時,除擺設(shè)供品外,還要焚燒錫箔。近年來,有冥幣暗暗流行,且面額大得驚人: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奠酒,焚香,將所供食品埋入土中一些,其余帶回。臨結(jié)束時,用鐵锨往墳頭上添幾锨新土,俗稱“拜掃”、“添墳”。
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要拔幾株麻和谷子,放在墓前,俗稱“薦麻谷”。麻為織者所需,谷乃耕者所獲,以麻谷敬獻祖先,以告秋成有象,無饑寒之虞。在黃河沿岸如河曲縣,中元節(jié)夜晚有放河燈的習(xí)俗。是夜,將糊好的紙燈點燃,一盞盞放入黃河之中,順?biāo)?,?jù)說是祭奠溺水而亡的孤魂野鬼。農(nóng)歷十月初一,要用五色紙制作袍褂衣裙,到墓前焚燒,讓祖先在陰間不致因冬日來到而受寒凍之苦,俗稱“送寒衣”。個別人家在除夕時,也要到墓前祭掃一回。
以上多為家祭舊俗,現(xiàn)在家祭、廟祭活動亦已少見。墓祭多在清明節(jié),有些城市中人回鄉(xiāng)不易,則在街道邊上畫一圓圈,以代墳?zāi)构┬c心水果之類,燒若干冥幣,聊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