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地區(qū)的喪葬習俗
神傲冥
陜北人生于黃土,長于黃土,最后又要魂歸黃土,即“死者為大,入土為安”。
守氣
人都有一死。陜北人把人死了不說死,認為說“死”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陜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說“老了”;中年人死說“歿了”;小孩死了說“撂了”。
百善孝為先。在老人上了年紀,生活不能自理時,子女們往往輪番侍侯,對老人進行細致入微的照顧,稱為“養(yǎng)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兒女就不出遠門,在家勞動照顧老人。老人病重時,兒女就守在老人身旁,這叫“守氣”。這時就先要給老人洗臉、剃頭、凈身(溫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
如果老人病危,兒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氣前就要給老人穿好老衣(壽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經(jīng)斷氣才給老人穿上壽衣的話,有兩種說法:一是魂走時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窮鬼;二是外人會笑話,某某家老人“老了”還是紅格溜(赤身),笑話兒女不孝。
老人斷氣后,先用酒精棉球凈面(洗臉),以防小蟲,再給亡人兩只手腕綁打狗餅,準備尸體下坑,找一張床,鋪上干草,把尸體放在地上。用五張麻紙糊一塊紙被,把亡人的臉面和全身蓋住。為的是好看。鋪干草講究的是,一是為了干澡通風,便于尸體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時休克再復活,一有動靜,干草容易發(fā)出響聲,使兒女便于發(fā)覺。此時接著要找一只雞,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雞;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雞。講究的是陰陽搭配,做鬼也有個伴。在門檻上將雞頭扭下,民間叫“到頭雞”。把雞毛拔凈,在雞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雞放在一個碗里,然后獻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門,到十字路口點香給亡人指路。